app泄露个人信息能报警吗_app导致的信息泄露案例

hacker|
89

建议删除!这些号称“蹭网神器”的APP有信息泄露风险

出门在外,不是每个地方

都有免费的WIFI可以蹭的。

没有流量了该如何是好?

但当你看到以下这些APP软件

神乎其技的应用介绍的时候,

会不会被吸引安装下载?

诸如此类所谓的“蹭网神器”,各大主流应用市场都还不少。

1 小米市场

2 华为市场

3 苹果市场

这些软件真的能实现“蹭网无忧”吗?虽然有些消费者持有怀疑,但仍有不少消费者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尝试使用。

那么,我们需要告诉你下载前必须要知道的几件事

1

这些所谓“WIFI密码破解神器”的原理更多的是WIFI热点共享,并不是破解。

当你手机安装软件后,在连接某个网络时,软件就会获取相关的WIFI信息和密码,并且将数据上传至后台用于共享。附近安装该款软件的其他用户就能实现蹭网的目的。这些软件所谓的“破解”是需要大量的用户共享WIFI数据作为支撑的。

如果有的软件真的能如介绍所说轻松破解WIFI密码功能,那更是涉嫌违法行为。

2

这些软件不仅不能实现蹭网,反而浪费用户流量,观看大量广告。

“广告多”“广告不能一键关闭”“诱导下载”等是大量用户评论里出现的高频词语, “蹭网神器”更像是“广告播放器”,漫天植入营销广告,令用户不胜其烦。

3 这些软件“瞄准”的是用户的隐私信息!

除收集WIFI密码外,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这些软件还会索取手机通话记录、位置信息、微信信息、相机、已安装应用软件列表等权限。

这些权限明显与软件提供的服务业务没有直接关联,根本目的是索取消费者的隐私信息,极有可能造成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

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蹭网”本身就涉嫌侵犯他人资源。相关应用市场是否应当加强“WIFI破解”“手机定位”“手机监控”等可能存有非法目的性软件的审核和管理?

同时,建议消费者谨慎下载这些“蹭网神器”,不要对“蹭网”太上头,更不要拿自己的隐私信息安全“开玩笑”。

抖音等app被判定侵害用户信息,我们的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一些APP上人的个人信息总是容易被他人给窃取,其实这就是十分常见的网络信息泄露,因为在一些APP上,你想要获得一些与你相关的推送内容的话,就必须用自己的真实信息,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点入APP上的其中小广告的话,里面很可能就安插着一些黑客植入的程序,就可能会使得你个人信息泄露。

现在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个人信息在网上被窃取,其实这就是特别常见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多APP软件都需要实名注册,并且需要手机号码绑定,所以一旦你点入了一些非法广告,它就会瞬间侵入你的手机,将你的个人信息给盗取,而且通常是在你不经意间。

现在盗取个人信息,可以干很多事情,很多人已卖取其他个人信息赚钱,因为你的个人信息会有涉及到电话号码,所以经常会有许多骚扰电话给你打,而这些人之所以知道你的电话,就是因为你的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

还有一些求职APP,有的职位上挂着相应的职务,实则则是套取其他人的个人信息,因为你必须要提交申请才可以接受他人的审核,因为你特别的相信这个东西,所以你就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都给发送过去,这样一来的话,骗子拿到你的信息简直如易如反掌,而你还傻乎乎的等待着他来通知你,就现在有很多都是钓鱼网站,让你陷入其中,申请并且填写个人信息,这样一来,你无意间就透露了很多东西。

其实像这样的软件APP也不在少数,其实只要你加入互联网这个大集体,你的个人隐私,乃至个人信息,其实早就暴露了很多,只要是有人愿意去查的话,必定会查到你所有的相关信息,都是十分恐怖的,而这些都是你无意间暴露的,就算你想找到谁暴露的,你也无从下手,他就像幕后的一个黑客一样。

“饿了么”等APP陷“窃听风云”,这些敏感权限请马上关闭

打开外卖APP,系统自动推荐 美食 ;

打开资讯APP,系统自动推荐新闻;

打开 旅游 APP;系统自动推荐 旅游 路线。

每当大家说起现在各类APP对我们个人信息的了如指掌,都会感慨:如今互联网公司的算法真强大,通过整合每个人的购物信息、搜索记录等上网痕迹就能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甚至能够对我们的行为模式进行评估和预测。

但是您有没有想过,或许您压根就没有在APP上搜索过相关话题呢?

这么一想,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自己都还没有动手搜索,不过是嘴上说一说,怎么手机APP就知道我想要做什么?难道它在我们的大脑里装了个“扫描仪”不成?

有网友反映只是在火车上随口说了句“梅子好吃”,淘宝很快推送了产品介绍

而据有关媒体爆料,很多APP之所以能够对我们的生活关怀得“无微不至”,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窃听”了我们的生活:这些APP在安装时,默默打开了我们手机的麦克风权限。

APP陷“窃听风云”

也许有人会说,手机APP不过是我们满足特别需要的功能性软件,没有必要监听我们啊,大伙是不是太敏感了呢?

还真不是。获得手机麦克风权限后,一款APP就可以监听周围环境的声音,并将其上传到服务端。服务端将这些信息处理后,与用户进行绑定,从而实现企业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精准对接。

而据最近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一次测评结果显示,私下里搞起这种“小动作”的APP不在少数:它们申请了很多敏感权限以获取信息,但APP的实际功能却跟这些信息八竿子打不着。

在这些“窃听者”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要数“饿了么”,毕竟很多办公室白领都依仗它解决“温饱问题”。然而,事实上,“饿了么”不仅在我们的吃饭问题上“大显身手”,还申请了11个权限,包括开通麦克风、拨打电话、查看日历等。

对于“饿了么”不仅“窃听”,还被爆出“拨打电话和查看日历”,网友纷纷质疑:“我就想点个外卖,你凭啥要看我的日历和通话?”

用户信息体现生活细节

实际上,除了“饿了么”,上海市消保委在这次测评中发现,很多网购类APP在安装时都申请了“查看日历”的权限。对此,APP所属企业解释称如此行为是为了通过日历来提醒用户参与APP促销等活动。

但其实我们都清楚,促销并不是APP申请查看日历权限的真实目的。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人会在日历中记录日常生活,其中包括个人信息、家庭信息、生活细节甚至商业机密。而且一般用户对手机日历权限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因此很多APP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申请授权,这样就可以轻易获取用户信息以备公司进一步精准发展业务。

信息保护形势严峻

其实,关于“APP窃听”的说法,在国外也一直都有。社交巨头Facebook、搜索引擎Google等一直饱受类似的诟病。

大数据时代,数据为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消费者数据颗粒度的要求也越来越细,我们每个人被打下了数据的标签,所有数据汇总到一起形成的个人画像,可能会比你想象得更精准。

不仅“窃听”、拨打电话或者查看日历这些企业的主动“窃密行为”容易导致我们的信息泄露,就是大家日常使用输入法的时候,信息都可能会被输入法厂家获取;在购物时看任何一个产品,在页面停留三分钟还是一秒钟,这些信息也可能成为企业“狩猎”我们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如何做到自我保护,企业如何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自我保护时刻警醒

解决以上问题,当务之急,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要做到严格自律,切实维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另一方面有关监管部门也要对平台管理到位,对企业肆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果断亮剑,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有效实施监督和管控。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更好操作、更易实现的,还是要提高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在此,“保密观”给大家提供几个信息安全小建议:

一、计算机摄像头建议使用贴纸遮盖。许多网络专业人士为了防止被窃听、监控,都将计算机摄像头和麦克风贴上了胶带,包括Facebook的创办人扎克伯格和原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

方法虽然有点土,但是很管用

二、谨慎选择敏感权限。咱们使用的手机一般是安卓或者苹果系统,手机设置里都有“隐私”选项,如果不放心,可以在使用APP前,取消与APP功能不太密切的授权,比如容易侵犯隐私的摄像头、麦克风,以及大家很少关注的日历权限。

三、公共Wi-Fi下谨慎使用敏感APP。很多黑客入侵都发生在黑客控制Wi-Fi环境的条件下,因此在使用公共Wi-Fi时,最好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APP,如银行以及支付宝等金融APP,不要进行包括登录账户、转账等操作。即使使用家庭Wi-Fi,密码也尽量设置复杂一些并保持经常更换。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5G时代如何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国内首例利用“清粉”软件非法获取微信用户信息,案件的始末有何细节?

微信好友中别人把你删除了没告诉你,就是怕你伤心嘛,“清粉”软件没必要用。

微信已经是很多人必不可少的交友、交流以及支付的软件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了,包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学习使用微信了。

无论是关系要好的朋友,还是一面之缘的利益之交,大家都会加到微信里,还有很多是做徽商的,但过一阶段可能就再也没有了联络,就需要把他们清理掉。

于是“微信清理僵尸粉”就出炉了,你肯定也收到过某一好友发来的微信信息,意思是他在检测和清理他的僵尸粉,不需要回复,但就是这样的信息中隐藏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清粉”软件实际就是一个骗局。

国内首例利用“清粉”软件非法获取微信用户信息的案件已经审理了,8人被判刑。这是一起南通警方在2020年9月破获的一起案件。

这一案例涉及到全国20多个省市1500多起案件,8名嫌疑人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获利200多万元,最终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了。

所谓的“微信清粉”小程序,其实就是一个群发软件,使用的时候是需要使用者的微信授权的,如果你要是一旦授权的,你的微信二维码就会暴露给对方。

如果你的微信二维码暴露给了对方,轻则他们就会随意把你拉进一些广告群,让你经受一些垃圾广告的骚扰,而重则就直接把你的信息卖给一些诈骗团体,或者是赌博团体,他们从中获利。

试想想,如果你的微信的这些信息泄露后,你微信账户里的钱还能安全吗?还有我们的微信都有绑定自己的银行卡,银行卡里的钱是不是也很危险。

授权前请三思而后行。

其实也不只是“清粉”软件,我们的手机中还有很多的软件和APP很多登录都是需要授权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都有可能泄露我们的个人信息。

所以当我们在使用一些需要授权的APP或者小程序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的就授权,以免因自己的信息泄露而使自己遭受到财产损失。

“清理微信僵尸粉”还是算了吧,微信里的好友如果不想联系了就自己手动清理就好了,如果觉得没必要就可以不加入微信好友,对自己还是要自信一些。

17款移动App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其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手机上会有各种各样的APP,但是很多移动APP存在着隐私不合规的行为,具体以下几种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未经用户同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每一个APP在注册之前都会要求用户阅读隐私条款,但是隐私条款从另一角度来讲属于霸王条款,如果用户不同意隐私条款,该APP就无法使用,一旦同意隐私条款就意味着APP可以在用户使用期间随意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收集,在自己的数据库中进行分析和研究,甚至是违法售卖。

有的APP自动同意了隐私条款规则,按照法律的规定,APP在注册之前要有明显的窗口告诉用户隐私条款有的APP,在注册时并没有弹窗,而且是自动同意隐私条款规则,这一行为也是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隐私条款的字很小,密度高,阅读感极差。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阅读隐私条款时要给消费者提供便捷,但有的移动APP的隐私条款字非常小,阅读起来非常吃力,而且是长篇大论的隐私条款,导致消费者失去了阅读耐心。一旦消费者同意隐私条款,APP就可以利用条款中的漏洞来从事一些违法行为。

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身份证甚至银行密码等。除了一些比较正规的APP在收集隐私信息以外,例如银行APP需要用户登记身份证,银行账号和密码等。其他所有娱乐类和社交类的APP不能够私自的去收集用户的身份证信息,甚至银行账号等,这些也已经涉嫌了违法行为。

向用户推送垃圾广告和垃圾信息,很多APP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弹出窗口这些窗口的内容,大多是各种广告或垃圾信息非常的低俗。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