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的网络攻击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_黑客进化论网络攻击原理

hacker|
115

黑客是如何发起攻击的?

目前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协议及数据库等的设计上存在缺陷。由于当今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在本身结构设计和代码设计时偏重考虑系统使用时的方便性,导致了系统在远程访问、权限控制和口令管理等许多方面存在安全漏洞。网络互连一般采用TCP/IP协议,它是一个工业标准的协议簇,但该协议簇在制订之初,对安全问题考虑不多,协议中有很多的安全漏洞。同样,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也存在数据的安全性、权限管理及远程访问等方面问题,在DBMS或应用程序中可以预先安置从事情报收集、受控激发、定时发作等破坏程序。

由此可见,针对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等,无论是其自身的设计缺陷,还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产生的各种安全漏洞,都可能被一些另有图谋的黑客所利用并发起攻击。因此若要保证网络安全、可靠,则必须熟知黑客网络攻击的一般过程。只有这样方可在黒客攻击前做好必要的防备,从而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和可靠。

一、黑客攻击网络的一般过程

1、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收集并不对目标产生危害,只是为进一步的入侵提供有用信息。黑客可能会利用下列的公开协议或工具,收集驻留在网络系统中的各个主机系统的相关信息:

(1)TraceRoute程序 能够用该程序获得到达目标主机所要经过的网络数和路由器数。

(2)SNMP协议 用来查阅网络系统路由器的路由表,从而了解目标主机所在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内部细节。

(3)DNS服务器 该服务器提供了系统中可以访问的主机IP地址表和它们所对应的主机名。

(4)Whois协议 该协议的服务信息能提供所有有关的DNS域和相关的管理参数。

(5)Ping实用程序 可以用来确定一个指定的主机的位置或网线是否连通。

2、系统安全弱点的探测

在收集到一些准备要攻击目标的信息后,黑客们会探测目标网络上的每台主机,来寻求系统内部的安全漏洞,主要探测的方式如下:

(1)自编程序 对某些系统,互联网上已发布了其安全漏洞所在,但用户由于不懂或一时疏忽未打上网上发布的该系统的“补丁”程序,那么黒客就可以自己编写一段程序进入到该系统进行破坏。

(2)慢速扫描 由于一般扫描侦测器的实现是通过监视某个时间段里一台特定主机发起的连接的数目来决定是否在被扫描,这样黑客可以通过使用扫描速度慢一些的扫描软件进行扫描。

(3)体系结构探测 黑客利用一些特殊的数据包传送给目标主机,使其作出相对应的响应。由于每种操作系统的响应时间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黒客利用这种特征把得到的结果与准备好的数据库中的资料相对照,从中便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出目标主机操作系统所用的版本及其他相关信息。

(4)利用公开的工具软件 像审计网络用的安全分析工具SATAN、Internet的电子安全扫描程序IIS等一些工具对整个网络或子网进行扫描,寻找安全方面的漏洞。

3、建立模拟环境,进行模拟攻击

根据前面两小点所得的信息,建立一个类似攻击对象的模拟环境,然后对此模拟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攻击。在此期间,通过检查被攻击方的日志,观察检测工具对攻击的反应,可以进一步了解在攻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及被攻击方的状态,以此来制定一个较为周密的攻击策略。

4、具体实施网络攻击

入侵者根据前几步所获得的信息,同时结合自身的水平及经验总结出相应的攻击方法,在进行模拟攻击的实践后,将等待时机,以备实施真正的网络攻击。

二、协议欺骗攻击及其防范措施

1、源IP地址欺骗攻击

许多应用程序认为若数据包可以使其自身沿着路由到达目的地,并且应答包也可回到源地,那么源IP地址一定是有效的,而这正是使源IP地址欺骗攻击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假设同一网段内有两台主机A和B,另一网段内有主机X。B 授予A某些特权。X 为获得与A相同的特权,所做欺骗攻击如下:首先,X冒充A,向主机 B发送一个带有随机序列号的SYN包。主机B响应,回送一个应答包给A,该应答号等于原序列号加1。然而,此时主机A已被主机X利用拒绝服务攻击 “淹没”了,导致主机A服务失效。结果,主机A将B发来的包丢弃。为了完成三次握手,X还需要向B回送一个应答包,其应答号等于B向A发送数据包的序列号加1。此时主机X 并不能检测到主机B的数据包(因为不在同一网段),只有利用TCP顺序号估算法来预测应答包的顺序号并将其发送给目标机B。如果猜测正确,B则认为收到的ACK是来自内部主机A。此时,X即获得了主机A在主机B上所享有的特权,并开始对这些服务实施攻击。

要防止源IP地址欺骗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尽可能地保护系统免受这类攻击:

(1)抛弃基于地址的信任策略 阻止这类攻击的一种十分容易的办法就是放弃以地址为基础的验证。不允许r类远程调用命令的使用;删除.rhosts 文件;清空/etc/hosts.equiv 文件。这将迫使所有用户使用其它远程通信手段,如telnet、ssh、skey等等。

(2)使用加密方法 在包发送到 网络上之前,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加密。虽然加密过程要求适当改变目前的网络环境,但它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密性。

(3)进行包过滤 可以配置路由器使其能够拒绝网络外部与本网内具有相同IP地址的连接请求。而且,当包的IP地址不在本网内时,路由器不应该把本网主机的包发送出去。有一点要注意,路由器虽然可以封锁试图到达内部网络的特定类型的包。但它们也是通过分析测试源地址来实现操作的。因此,它们仅能对声称是来自于内部网络的外来包进行过滤,若你的网络存在外部可信任主机,那么路由器将无法防止别人冒充这些主机进行IP欺骗。

2、源路由欺骗攻击

在通常情况下,信息包从起点到终点所走的路是由位于此两点间的路由器决定的,数据包本身只知道去往何处,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源路由可使信息包的发送者将此数据包要经过的路径写在数据包里,使数据包循着一个对方不可预料的路径到达目的主机。下面仍以上述源IP欺骗中的例子给出这种攻击的形式:

主机A享有主机B的某些特权,主机X想冒充主机A从主机B(假设IP为aaa.bbb.ccc.ddd)获得某些服务。首先,攻击者修改距离X最近的路由器,使得到达此路由器且包含目的地址aaa.bbb.ccc.ddd的数据包以主机X所在的网络为目的地;然后,攻击者X利用IP欺骗向主机B发送源路由(指定最近的路由器)数据包。当B回送数据包时,就传送到被更改过的路由器。这就使一个入侵者可以假冒一个主机的名义通过一个特殊的路径来获得某些被保护数据。

为了防范源路由欺骗攻击,一般采用下面两种措施:

· 对付这种攻击最好的办法是配置好路由器,使它抛弃那些由外部网进来的却声称是内部主机的报文。

· 在路由器上关闭源路由。用命令no ip source-route。

三、拒绝服务攻击及预防措施

在拒绝服务攻击中,攻击者加载过多的服务将对方资源全部使用,使得没有多余资源供其他用户无法使用。SYN Flood攻击是典型的拒绝服务攻击。

SYN Flood常常是源IP地址欺骗攻击的前奏,又称半开式连接攻击,每当我们进行一次标准的TCP连接就会有一个三次握手的过程,而SYN Flood在它的实现过程中只有三次握手的前两个步骤,当服务方收到请求方的SYN并回送SYN-ACK确认报文后,请求方由于采用源地址欺骗等手段,致使服务方得不到ACK回应,这样,服务方会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等待接收请求方ACK报文的状态,一台服务器可用的TCP连接是有限的,如果恶意攻击方快速连续的发送此类连接请求,则服务器的系统可用资源、网络可用带宽急剧下降,将无法向其它用户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

为了防止拒绝服务攻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预防措施:

(1) 建议在该网段的路由器上做些配置的调整,这些调整包括限制Syn半开数据包的流量和个数。

(2)要防止SYN数据段攻击,我们应对系统设定相应的内核参数,使得系统强制对超时的Syn请求连接数据包复位,同时通过缩短超时常数和加长等候队列使得系统能迅速处理无效的Syn请求数据包。

(3)建议在路由器的前端做必要的TCP拦截,使得只有完成TCP三次握手过程的数据包才可进入该网段,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本网段内的服务器不受此类攻击。

(4)对于信息淹没攻击,我们应关掉可能产生无限序列的服务来防止这种攻击。比如我们可以在服务器端拒绝所有的ICMP包,或者在该网段路由器上对ICMP包进行带宽方面的限制,控制其在一定的范围内。

总之,要彻底杜绝拒绝服务攻击,最好的办法是惟有追根溯源去找到正在进行攻击的机器和攻击者。 要追踪攻击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其停止了攻击行为,很难将其发现。惟一可行的方法是在其进行攻击的时候,根据路由器的信息和攻击数据包的特征,采用逐级回溯的方法来查找其攻击源头。这时需要各级部门的协同配合方可有效果。

四、其他网络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协议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是黑客惯于使用的攻击方法,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攻击行为千变万化,新技术层出不穷。下面将阐述一下网络嗅探及缓冲区溢出的攻击原理及防范措施。

1、针对网络嗅探的防范措施

网络嗅探就是使网络接口接收不属于本主机的数据。计算机网络通常建立在共享信道上,以太网就是这样一个共享信道的网络,其数据报头包含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只有硬件地址匹配的机器才会接收该数据包。一个能接收所有数据包的机器被称为杂错节点。通常账户和口令等信息都以明文的形式在以太网上传输,一旦被黑客在杂错节点上嗅探到,用户就可能会遭到损害。

对于网络嗅探攻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

(1)网络分段 一个网络段包括一组共享低层设备和线路的机器,如交换机,动态集线器和网桥等设备,可以对数据流进行限制,从而达到防止嗅探的目的。

(2)加密 一方面可以对数据流中的部分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另一方面也可只对应用层加密,然而后者将使大部分与网络和操作系统有关的敏感信息失去保护。选择何种加密方式这就取决于信息的安全级别及网络的安全程度。

(3)一次性口令技术 口令并不在网络上传输而是在两端进行字符串匹配,客户端利用从服务器上得到的Challenge和自身的口令计算出一个新字符串并将之返回给服务器。在服务器上利用比较算法进行匹配,如果匹配,连接就允许建立,所有的Challenge和字符串都只使用一次。

(4)禁用杂错节点 安装不支持杂错的网卡,通常可以防止IBM兼容机进行嗅探。

2、缓冲区溢出攻击及其防范措施

缓冲区溢出攻击是属于系统攻击的手段,通过往程序的缓冲区写超出其长度的内容,造成缓冲区的溢出,从而破坏程序的堆栈,使程序转而执行其它指令,以达到攻击的目的。当然,随便往缓冲区中填东西并不能达到攻击的目的。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过制造缓冲区溢出使程序运行一个用户shell,再通过shell执行其它命令。如果该程序具有root权限的话,攻击者就可以对系统进行任意操作了。

缓冲区溢出对网络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要有效地防止这种攻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程序指针完整性检查 在程序指针被引用之前检测它是否改变。即便一个攻击者成功地改变了程序的指针,由于系统事先检测到了指针的改变,因此这个指针将不会被使用。

(2)堆栈的保护 这是一种提供程序指针完整性检查的编译器技术,通过检查函数活动记录中的返回地址来实现。在堆栈中函数返回地址后面加了一些附加的字节,而在函数返回时,首先检查这个附加的字节是否被改动过。如果发生过缓冲区溢出的攻击,那么这种攻击很容易在函数返回前被检测到。但是,如果攻击者预见到这些附加字节的存在,并且能在溢出过程中同样地制造他们,那么他就能成功地跳过堆栈保护的检测。

(3)数组边界检查 所有的对数组的读写操作都应当被检查以确保对数组的操作在正确的范围内进行。最直接的方法是检查所有的数组操作,通常可以采用一些优化技术来减少检查次数。目前主要有这几种检查方法:Compaq C编译器、Jones Kelly C数组边界检查、Purify存储器存取检查等。

未来的竞争是信息竞争,而网络信息是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人与人的对抗,它具体体现在安全策略与攻击策略的交锋上。为了不断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必须充分理解系统内核及网络协议的实现,真正做到洞察对方网络系统的“细枝末节”,同时应该熟知针对各种攻击手段的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保证网络的安全。

网络病毒的攻击原理是什么?

您好,网络病毒的攻击,会通过文件传输、下载、拷贝等方式感染其他文件,从中盗取您的资料以及账户信息,破环您的系统,严重的会通过您的账户盗取您的财产。

建议您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上电脑管家,腾讯电脑管家是腾讯公司出品的永久免费专业安全软件, 2 合 1 杀毒版集“专业病毒查杀、智能软件管理、系统安全防护”于一身,开创了“杀毒 + 管理”2合1的创新模式,先后通过VB100等四大权威测试,杀毒实力以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

希望帮助到您,电脑管家竭诚为您服务,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望采纳。

管家下载地址 腾讯电脑管家官网

腾讯电脑管家企业平台:

网络攻击器的原理是什么?是怎么向固定的ip地址发起进攻的?

常见网络攻击原理

1.1 TCP SYN拒绝服务攻击

一般情况下,一个TCP连接的建立需要经过三次握手的过程,即:

1、 建立发起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一个TCP SYN报文;

2、 目标计算机收到这个SYN报文后,在内存中创建TCP连接控制块(TCB),然后向发起者回送一个TCP ACK报文,等待发起者的回应;

3、 发起者收到TCP ACK报文后,再回应一个ACK报文,这样TCP连接就建立起来了。

利用这个过程,一些恶意的攻击者可以进行所谓的TCP SYN拒绝服务攻击:

1、 攻击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一个TCP SYN报文;

2、 目标计算机收到这个报文后,建立TCP连接控制结构(TCB),并回应一个ACK,等待发起者的回应;

3、 而发起者则不向目标计算机回应ACK报文,这样导致目标计算机一致处于等待状态。

可以看出,目标计算机如果接收到大量的TCP SYN报文,而没有收到发起者的第三次ACK回应,会一直等待,处于这样尴尬状态的半连接如果很多,则会把目标计算机的资源(TCB控制结构,TCB,一般情况下是有限的)耗尽,而不能响应正常的TCP连接请求。

1.2 ICMP洪水

正常情况下,为了对网络进行诊断,一些诊断程序,比如PING等,会发出ICMP响应请求报文(ICMP ECHO),接收计算机接收到ICMP ECHO后,会回应一个ICMP ECHO Reply报文。而这个过程是需要CPU处理的,有的情况下还可能消耗掉大量的资源,比如处理分片的时候。这样如果攻击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大量的ICMP ECHO报文(产生ICMP洪水),则目标计算机会忙于处理这些ECHO报文,而无法继续处理其它的网络数据报文,这也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DOS)。

1.3 UDP洪水

原理与ICMP洪水类似,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的UDP报文给目标计算机,导致目标计算机忙于处理这些UDP报文而无法继续处理正常的报文。

1.4 端口扫描

根据TCP协议规范,当一台计算机收到一个TCP连接建立请求报文(TCP SYN)的时候,做这样的处理:

1、 如果请求的TCP端口是开放的,则回应一个TCP ACK报文,并建立TCP连接控制结构(TCB);

2、 如果请求的TCP端口没有开放,则回应一个TCP RST(TCP头部中的RST标志设为1)报文,告诉发起计算机,该端口没有开放。

相应地,如果IP协议栈收到一个UDP报文,做如下处理:

1、 如果该报文的目标端口开放,则把该UDP报文送上层协议(UDP)处理,不回应任何报文(上层协议根据处理结果而回应的报文例外);

2、 如果该报文的目标端口没有开放,则向发起者回应一个ICMP不可达报文,告诉发起者计算机该UDP报文的端口不可达。

利用这个原理,攻击者计算机便可以通过发送合适的报文,判断目标计算机哪些TCP或UDP端口是开放的,过程如下:

1、 发出端口号从0开始依次递增的TCP SYN或UDP报文(端口号是一个16比特的数字,这样最大为65535,数量很有限);

2、 如果收到了针对这个TCP报文的RST报文,或针对这个UDP报文的ICMP不可达报文,则说明这个端口没有开放;

3、 相反,如果收到了针对这个TCP SYN报文的ACK报文,或者没有接收到任何针对该UDP报文的ICMP报文,则说明该TCP端口是开放的,UDP端口可能开放(因为有的实现中可能不回应ICMP不可达报文,即使该UDP端口没有开放)。

这样继续下去,便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目标计算机开放了哪些TCP或UDP端口,然后针对端口的具体数字,进行下一步攻击,这就是所谓的端口扫描攻击。

1.5 分片IP报文攻击

为了传送一个大的IP报文,IP协议栈需要根据链路接口的MTU对该IP报文进行分片,通过填充适当的IP头中的分片指示字段,接收计算机可以很容易的把这些IP分片报文组装起来。

目标计算机在处理这些分片报文的时候,会把先到的分片报文缓存起来,然后一直等待后续的分片报文,这个过程会消耗掉一部分内存,以及一些IP协议栈的数据结构。如果攻击者给目标计算机只发送一片分片报文,而不发送所有的分片报文,这样攻击者计算机便会一直等待(直到一个内部计时器到时),如果攻击者发送了大量的分片报文,就会消耗掉目标计算机的资源,而导致不能相应正常的IP报文,这也是一种DOS攻击。

1.6 SYN比特和FIN比特同时设置

在TCP报文的报头中,有几个标志字段:

1、 SYN:连接建立标志,TCP SYN报文就是把这个标志设置为1,来请求建立连接;

2、 ACK:回应标志,在一个TCP连接中,除了第一个报文(TCP SYN)外,所有报文都设置该字段,作为对上一个报文的相应;

3、 FIN:结束标志,当一台计算机接收到一个设置了FIN标志的TCP报文后,会拆除这个TCP连接;

4、 RST:复位标志,当IP协议栈接收到一个目标端口不存在的TCP报文的时候,会回应一个RST标志设置的报文;

5、 PSH:通知协议栈尽快把TCP数据提交给上层程序处理。

正常情况下,SYN标志(连接请求标志)和FIN标志(连接拆除标志)是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TCP报文中的。而且RFC也没有规定IP协议栈如何处理这样的畸形报文,因此,各个操作系统的协议栈在收到这样的报文后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攻击者就可以利用这个特征,通过发送SYN和FIN同时设置的报文,来判断操作系统的类型,然后针对该操作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攻击。

1.7 没有设置任何标志的TCP报文攻击

正常情况下,任何TCP报文都会设置SYN,FIN,ACK,RST,PSH五个标志中的至少一个标志,第一个TCP报文(TCP连接请求报文)设置SYN标志,后续报文都设置ACK标志。有的协议栈基于这样的假设,没有针对不设置任何标志的TCP报文的处理过程,因此,这样的协议栈如果收到了这样的报文,可能会崩溃。攻击者利用了这个特点,对目标计算机进行攻击。

1.8 设置了FIN标志却没有设置ACK标志的TCP报文攻击

正常情况下,ACK标志在除了第一个报文(SYN报文)外,所有的报文都设置,包括TCP连接拆除报文(FIN标志设置的报文)。但有的攻击者却可能向目标计算机发送设置了FIN标志却没有设置ACK标志的TCP报文,这样可能导致目标计算机崩溃。

1.9 死亡之PING

TCP/IP规范要求IP报文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比如,0-64K),但有的攻击计算机可能向目标计算机发出大于64K长度的PING报文,导致目标计算机IP协议栈崩溃。

1.10 地址猜测攻击

跟端口扫描攻击类似,攻击者通过发送目标地址变化的大量的ICMP ECHO报文,来判断目标计算机是否存在。如果收到了对应的ECMP ECHO REPLY报文,则说明目标计算机是存在的,便可以针对该计算机进行下一步的攻击。

1.11 泪滴攻击

对于一些大的IP包,需要对其进行分片传送,这是为了迎合链路层的MTU(最大传输单元)的要求。比如,一个4500字节的IP包,在MTU为1500的链路上传输的时候,就需要分成三个IP包。

在IP报头中有一个偏移字段和一个分片标志(MF),如果MF标志设置为1,则表面这个IP包是一个大IP包的片断,其中偏移字段指出了这个片断在整个IP包中的位置。例如,对一个4500字节的IP包进行分片(MTU为1500),则三个片断中偏移字段的值依次为:0,1500,3000。这样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成功的组装该IP包。

如果一个攻击者打破这种正常情况,把偏移字段设置成不正确的值,即可能出现重合或断开的情况,就可能导致目标操作系统崩溃。比如,把上述偏移设置为0,1300,3000。这就是所谓的泪滴攻击。

1.12 带源路由选项的IP报文

为了实现一些附加功能,IP协议规范在IP报头中增加了选项字段,这个字段可以有选择的携带一些数据,以指明中间设备(路由器)或最终目标计算机对这些IP报文进行额外的处理。

源路由选项便是其中一个,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源路由选项的目的,是指导中间设备(路由器)如何转发该数据报文的,即明确指明了报文的传输路径。比如,让一个IP报文明确的经过三台路由器R1,R2,R3,则可以在源路由选项中明确指明这三个路由器的接口地址,这样不论三台路由器上的路由表如何,这个IP报文就会依次经过R1,R2,R3。而且这些带源路由选项的IP报文在传输的过程中,其源地址不断改变,目标地址也不断改变,因此,通过合适的设置源路由选项,攻击者便可以伪造一些合法的IP地址,而蒙混进入网络。

1.13 带记录路由选项的IP报文

记录路由选项也是一个IP选项,携带了该选项的IP报文,每经过一台路由器,该路由器便把自己的接口地址填在选项字段里面。这样这些报文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选项数据里面便记录了该报文经过的整个路径。

通过这样的报文可以很容易的判断该报文经过的路径,从而使攻击者可以很容易的寻找其中的攻击弱点。

1.14 未知协议字段的IP报文

在IP报文头中,有一个协议字段,这个字段指明了该IP报文承载了何种协议 ,比如,如果该字段值为1,则表明该IP报文承载了ICMP报文,如果为6,则是TCP,等等。目前情况下,已经分配的该字段的值都是小于100的,因此,一个带大于100的协议字段的IP报文,可能就是不合法的,这样的报文可能对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协议栈进行破坏。

1.15 IP地址欺骗

一般情况下,路由器在转发报文的时候,只根据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路由表,而不管报文的源地址是什么,因此,这样就 可能面临一种危险:如果一个攻击者向一台目标计算机发出一个报文,而把报文的源地址填写为第三方的一个IP地址,这样这个报文在到达目标计算机后,目标计算机便可能向毫无知觉的第三方计算机回应。这便是所谓的IP地址欺骗攻击。

比较著名的SQL Server蠕虫病毒,就是采用了这种原理。该病毒(可以理解为一个攻击者)向一台运行SQL Server解析服务的服务器发送一个解析服务的UDP报文,该报文的源地址填写为另外一台运行SQL Server解析程序(SQL Server 2000以后版本)的服务器,这样由于SQL Server 解析服务的一个漏洞,就可能使得该UDP报文在这两台服务器之间往复,最终导致服务器或网络瘫痪。

1.16 WinNuke攻击

NetBIOS作为一种基本的网络资源访问接口,广泛的应用于文件共享,打印共享,进程间通信(IPC),以及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般情况下,NetBIOS是运行在LLC2链路协议之上的,是一种基于组播的网络访问接口。为了在TCP/IP协议栈上实现NetBIOS,RFC规定了一系列交互标准,以及几个常用的TCP/UDP端口:

139:NetBIOS会话服务的TCP端口;

137:NetBIOS名字服务的UDP端口;

136:NetBIOS数据报服务的UDP端口。

WINDOWS操作系统的早期版本(WIN95/98/NT)的网络服务(文件共享等)都是建立在NetBIOS之上的,因此,这些操作系统都开放了139端口(最新版本的WINDOWS 2000/XP/2003等,为了兼容,也实现了NetBIOS over TCP/IP功能,开放了139端口)。

WinNuke攻击就是利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漏洞,向这个139端口发送一些携带TCP带外(OOB)数据报文,但这些攻击报文与正常携带OOB数据报文不同的是,其指针字段与数据的实际位置不符,即存在重合,这样WINDOWS操作系统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就会崩溃。

1.17 Land攻击

LAND攻击利用了TCP连接建立的三次握手过程,通过向一个目标计算机发送一个TCP SYN报文(连接建立请求报文)而完成对目标计算机的攻击。与正常的TCP SYN报文不同的是,LAND攻击报文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是相同的,都是目标计算机的IP地址。这样目标计算机接收到这个SYN报文后,就会向该报文的源地址发送一个ACK报文,并建立一个TCP连接控制结构(TCB),而该报文的源地址就是自己,因此,这个ACK报文就发给了自己。这样如果攻击者发送了足够多的SYN报文,则目标计算机的TCB可能会耗尽,最终不能正常服务。这也是一种DOS攻击。

ddos攻击是大规模利用什么进行攻击

利用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的一些缺陷,采用欺骗和伪装的策略来进行网络攻击。

DDOS攻击又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的攻击策略侧重于通过很多“僵尸主机”(被攻击者入侵过或可间接利用的主机)向受害主机发送大量看似合法的网络包。

从而造成网络阻塞或服务器资源耗尽而导致拒绝服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一旦被实施,攻击网络包就会犹如洪水般涌向受害主机,从而把合法用户的网络包淹没,导致合法用户无法正常访问服务器的网络资源。

攻击原理为:

网络攻击者可向目标机发送一个SYN的TCP包,包中的源地址被伪造成目标机的地址。目标机收到包后,会向自己发送一个SYN+ACK的TCP包。然后,目标机将ACK包发送给自己,这样就可以自己与自己建立空连接。这个空连接会一直持续,直到超时。

当目标机被这样大量欺骗,建立大量空连接,会导致被攻击的机器死循环,最终耗尽资源而死机。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