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网络攻击_2月9号网络攻击

hacker|
87

健康码为什么突然不能用了?

1. 1月4日,西安一码通又崩溃了。早前的2021年12月20日,西安一码通的突然崩溃给民众带去了很大的不便与混乱,出现了挨个手动登记身份、重采核酸等“魔幻情节”,对此官方表示用户访问量的激增导致了系统崩溃。

2. 疫情暴发两年以来,全国各地因外网攻击、接口不稳定、系统压力大等原因,先后导致健康码系统一度“瘫痪”,给民众带来困扰,这就需要我们对健康码的开发、应急预判有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3. 当前,支付宝、微信健康码系统已覆盖超9亿人,这套庞大抗疫系统的前身是企业员工健康码,最初由支付宝和腾讯分别在杭州和深圳推出,后逐步实现跨省互认、并发布了防疫健康码国际版。

4. 虽然微信、支付宝的健康码已面向各地开放,但由于各地的运维方式与水准的不同,出现问题后,健康码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找到解决方案。加上各地疫情防控形势和政策不同,目前一码通全国互认工作推进仍存在困难。各地管理层需要科学布局、简化次数,让健康码成为抗疫中最方便的利器。

▎1月4日,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启动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9时许,不少市民反映,“西安一码通又崩溃了”,核酸检测无法进行。随后官方回应:已修复。

健康码两周内两次崩溃,西安发生了什么?

西安疫情暴增之时,健康码第二次出错了。

1月4日,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启动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9时许,不少市民反映,“西安一码通又崩溃了”,核酸检测无法进行。一小时后,据相关部门回应,一码通确实出现问题了,正在紧急修复。卸载后就可正常使用。健康码这个民众须臾难离的出行工具,几乎事关每个人。西安健康码崩溃,已是两周内的第二次了。

而12月20日的健康码崩溃,则比这次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广。

当天是西安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上班新规执行首日。上午8点以后,当人们纷纷出门准备开始一周新的工作之时,一码通突然崩溃,一时大量民众无法乘坐地铁,坐不了车,进不了公司,甚至回不了刚离开不久的住宅小区,三过家门而难入,有的人不得不在冷风中徘徊街头,状况尴尬。

当天是周一,近千万西安民众在外奔波讨生计,需进出楼宇堂厦、院馆商家,一码通的突然崩溃带来了很大不便与混乱,一时怨声载道,反映问题的电话爆棚。

官方回应表示,网络拥堵导致健康码无法正常显示,后台工作人员正在紧急维修。可经维修恢复正常不久,不曾想又出现故障,多次反复。随后是长时间的宕机崩溃,断续反复一直延续到第二天。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工作不能不干,于是在一码通崩溃,核酸不能显示之时,有的公司要求员工进公司之前,对天发誓:“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发誓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网上大哗,公司负责人此后回应:发誓其实是开玩笑,公司严格落实防疫要求,办公区域一天多次消杀……

一码通崩溃后出现的上述段子,虽有些荒诞,却让人对一码通的重要和以一码通来判断一个人危险与否的依据,失去了“依据”。

有网友在网上公布了自身经历笑说西安一码通崩坏后的魔幻情节:

1. 上不得天,入不了地,退不行,进不可,吃不得食,喝不到水,唯一的可能就是在街上当“盲流”。

2.公交车无法查验核酸报告,同时又不限流。一堆人排队,司机挨个手动登记身份。

3.地铁也查不了核酸报告,也不限流。挨个手动登记身份。

4. 核酸系统崩溃,很多已经采集的样本登记不上。核酸采集点被通知把已经采集的样本就地扔掉,回头重采。

5.民众顶着寒风,在航天星河公园核酸检测点排了五个小时队,直到夜幕降临,得到的消息是系统崩溃了,各回各家。

西安大数据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市民为减轻系统压力,非必要不展码、亮码。这个关于“非必要不亮码展码”的说法随即引发了争论。

但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据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通报,西安一码通崩溃的原因是刷码的人太多。在12月20日早上,一码通用户访问量激增,“每秒访问量达到以往峰值的10倍以上”,造成网络拥塞和应用崩溃。但有媒体报道认为,作为防疫标配的一码通,本应该对紧急状态有过评估和预判。另据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西安大数据”今年年初的报道,一码通的使用承载量是“可以每分钟服务120万市民扫码”,而整个西安也只有不到1500万市民。

这个说法显然自相矛盾,无法准确说明西安一码通崩溃的真实原因。

这并不是西安一码通首次出现故障,问题已有前兆。2020年12月23日,西安一码通就曾出现过大面积系统故障,虽然在不久之后恢复正常,但并没有给出故障原因。此外,也曾有西安市民遇到过“一码通”无法正常显示疫苗接种信息和核酸检测结果等情况。

据官方公告,西安一码通是由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指导,中国电信西安公司统一牵头开发,并有众多民间公司参与其中。不少媒体披露,西安东软是西安一码通的实际运维公司,也是中国电信西安公司“西安市疫情防控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的第一中标候选人。

西安一码通是2020年2月正式上线运营的,最初是作为防疫健康码使用,后来功能不断升级,成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除了显示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结果等防疫内容外,“一码通”还增加了个人信息证明等其他功能。甚至部分小区的门禁也曾被接入到一码通系统:后台将住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录入门禁后,住户只需用“一码通”扫码即可开门。

西安一码通12月20日崩溃。12月22日,西安宣布封城。民众集中居住在家,集中刷一码通的情形不再,一码通也自然恢复正常。

西安一码通事故,虽在较快时间内得到了解决。但在这个健康码一码决定你能否吃到饭,上班或者回家的时代,一旦遭遇崩溃,会使整个城市瞬间陷入困境的局面,还是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以及媒体的关注。

天津、杭州、山东、福建、哈尔滨、海南、澳门等十多个省市健康码,为何也先后出现崩坏故障等问题?健康码是国人的第二身份证,失去了身份证,谁来认证你的身份?

在西安健康码出事之后,12月25日,天津健康码系统也出现故障。当天零时起,天津健康码升级,新增扫描场所码,但升级的第一个清早就发生系统故障。许多市民反映健康码无法进入小程序,有的场所扫描后没有反应,还有的系统更新到一半就被卡住……市民不得不在地铁或场所外,反复尝试或排队登记。

当天正好是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日子,规定8时30分正式开考,有不少考生扫描场所码失败被挡在地铁或考场外,只得在门外排队半个多小时登记信息。

自疫情暴发两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出现“健康码崩溃”事件。据不完成统计,已有近百次,而健康码一旦崩溃,当地民生随即陷入瘫痪。

2021年8月3日,山东健康码行程卡也出现问题,许多市民发现,他们点开了支付宝里的健康码,可是怎么刷新都看不到熟悉的绿色健康码的影子,微信上的健康码也刷不出来了,只剩下一个金边。人们乘不了公共交通,只能走着去上班。山东省卫健委反馈道,此次健康码卡顿是由于访问量太大。8月16日,河南健康码也出现问题。

去年5月7日及8日,澳门健康码连续两日疑似因遭受网络攻击而出现异常情况,导致部分人无法转换粤康码。据澳门官方通报,健康码系统受到外网恶意攻击。在技术团队与网络供应商一同应对下,成功将影响减到最低,大约一个小时就恢复健康码的生成,且内部资料没有外泄。

这是首次报告外网恶意攻击健康码系统的案例。

而在2020年5月6日早上,不少杭州民众反映杭州健康码出现罢工,无法正常打开,上班族只能手工登记身份证进地铁,后健康码工作专班公布原因,是因系统临时出现接口不稳定问题而导致的亮码故障。

一向以稳健著称、深得人们称赞的北京健康宝也在2020年7月和8月两次出现“闪障”。官方的信息是由于当天北京健康宝查询量突增,系统压力增大,所以暂时会出现无法获取验证码的情况。

▎健康码什么原理?阿里巴巴在2020年6月1日申请的健康码相关的专利得到曝光,其中介绍了一些关于健康码的原理。从专利上大致能看出,健康码是通过不同的电子凭证来标识用户的健康状况。

健康码在成为防疫利器的同时,这些突发故障也给民众带来了困扰,例如健康码在发布初期便发生多次系统疏漏事件,包括不能修改个人资料、自动登入体温37度等。此外,用于辅助健康码使用、确认14天内行程的通信巨量资料行程卡,也存在省界附近讯号重叠,以致未出省却显示到过邻省的问题。

据相关专家称,国内建立的这套二维码的使用情境跟人、医疗、出入限制有关,也涉及疫情的传播或是染疫高风险族群等敏感的问题,但现在部分地方省市似乎只采规则基础(rule-based)、不够细致、加上似乎因仓促推出,来不及优化软件设计环节、使用便利与否的整合和演算法,极易给民众带来不便。

在当下的中国,健康宝系统的维护似乎是一个并不太难的技术。为何一再出现崩坏或者各种问题?许多民众把怨气都指向了微信与支付宝这两家健康码系统平台。

但支付宝在早期提供的一份书面声明中就称,该公司只作为平台入口的提供商,并不负责运营,所以,健康二维码相关数据的使用权、健康规则的制定、升级或优化,全由运营服务的各省市各级政府统筹。

后疫情时代,健康码、一码通之类的防疫手段已经是一座城市的标配。但从这次疫情表现看,许多地方健康码开发缺乏对应急情况的预判,整个开发过程也值得更多的关注和探讨。比如西安疫情不可谓不严重,行政应对也不可谓不有力。在核酸检测能力上,西安在三天之内检测了1566.17万人次,是平日检测能力的十几倍。不过,核酸检测能力可以依靠资源的集中迅速解决,但西安一码通却无法在短期内恢复正常。这是西安疫情防控的令人感到遗憾之处。

因此也有人质疑,这个在其他城市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为什么在西安却屡次出错?全国一盘棋,有许多中央级的技术公司可以一用,为什么许多地方要另搞一套?浪费资源,也难保质量。这几年来,西安堪称互联网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阿里、腾讯、华为等都在西安有布局,这么多巨头,随便挑一家出来,主导“一码通”的建设,恐怕是都会做得非常出色。

▎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互联网特别是大数据,在抗击疫情,推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了健康码,现在已经覆盖 9 亿人群,使用次数超过了 400 亿次。

全世界最大的健康数据系统:支付宝、微信健康码系统已覆盖超9亿人。这套系统是如何开发的,为何在国内仍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互联互通?

全国的健康码都是谁开发的?

健康码在国内是如何运营的,为何会出现一个平台,各市独立运营的情况?

为什么有的问题不断,有的比较稳定?

据CNN的一篇文章称,2020年1月左右,随着中国政府在新冠疫情暴发的情况下,鼓励人们重返工作岗位,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了一项大胆的大规模试验,利用数据来规范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生活——通过要求人们使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来确定他们是否感染、是否需要诊治或者被隔离,还是可以进入地铁、商场和其他公共场所。甚至能否回家也包括在内。

“这项开创性的数字试验,几乎同时在深圳与杭州展开。”

这个在外媒看来不可思议的超大抗疫系统的前身,可回溯至企业员工健康码,是阿里巴巴旗下,为企业员工管理提供支持的钉钉开发的。后杭州市政府为推进经济重启、加上防疫需要,决定与钉钉、支付宝等企业合作开发杭州健康码。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郑荣新曾对外表示:“杭州健康码就是企业员工健康码的简化版。”

因应国内复工之后爆发群聚感染事件。在疫情暴发不到两个月之际,2020年2月9日,腾讯公司抢先在深圳市推出“防疫健康码”,深圳亦成为全国首个推出“健康码”的城市。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蚂蚁金服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开发健康码上线。其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腾讯推出“健康码标准”,正式被推荐给各地作为技术标准规范。

▎防疫健康码是腾讯联合各方推出的电子出行凭证解决方案。被推广到各地市的“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通过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即可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该二维码作为个人在当地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全市通用。2021年2月,腾讯防疫健康码发布周年报告:累计用户超 10 亿,访问量超 650 亿。

2020年2月29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该信息码逐步与广东、上海等各地健康码对接,实现跨省互认。4月7日,中国民航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基于微信平台建立的防疫健康码国际版。公告要求在特定国家居住的中国公民回国前第14天起每日填写个人资料和健康状况,未按上述要求填报的或填写虚假信息的或将被拒绝登机。

腾讯与阿里在微信与支付宝平台上,仅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将国内与国际码全部建成。当年4月,腾讯防疫健康码累计亮码超过16亿人次,覆盖近9亿人口,累计访问量破60亿,成为全国服务用户最多的健康码。

2021年1月,健康码在春运期间,基本上实现了全国一码通行。

“个人健康码”系统一上线,已然是各地在防疫上的利器。大城市似乎用人手一码来形容,并不为过。

▎“香港健康码”(简称“港康码”)于2021年12月10日开始正式接受申请,目前已有超过近百万名市民申请注册港康码账户。和粤康码一样,“港康码”会设3种颜色,代表3种风险人士。

中国的健康码数据系统,这个被外媒称作全世界最庞大,拥有最多用户、最多个人数据、随时可以掌控几乎所有疫情个体情况的巨大平台,是一个创造,也是一个首创。其几乎成为了这次国内抗疫的决定性武器。

但目前来看,构建微信健康宝与支付宝健康宝这两个系统,已成为面向各地市开放的平台。由各地市自行研发本地的健康码系统,接至这两个平台的方式,虽然满足了各地的基本疫情需要,也可为当地所实际使用,但由于各地的运维方式与水准的不同,这些地方健康宝出现问题后,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甚至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主要原因从而想出解决办法。

而这种地方“数据割据”,使得在健康码推行两年多的情况下,一码通全国互认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据相关专家称,当前健康码互认难点主要在于各地疫情防控形势和政策不同,这客观上增加了各地防疫健康信息目录汇聚至全国一体化平台的难度和复杂性。数据共享安全性如何保证?数据泄露后的责任谁来承担?具体执行人员培训如何开展?……类似疑虑也阻碍了一些地方健康码互认。

全国健康码频频出现故障后,有专家撰文认为,

让健康码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是系统不崩溃,这需要各地根据常住人口的数量,健康码使用频率等因素,来提升系统的承载能力。另外一方面对于健康码崩溃要有替代性预案,由于健康码会不会崩溃,何时崩溃均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避免健康码崩溃带来的种种不便,要有临时替代性应急预案,比如让核酸检测机构与健康码查验机构实现信息互通互联,在查验端口输入个人手机号码或者身份证号,就能看到核检结果。技术管理创新应该带来便利,切忌让一码通成为百姓出行的肠梗阻。

西安、天津等地的健康码事件也给别的城市提了个醒,给管理层提出了一个问题,基于数字技术上的健康码,是抗疫中的最方便的利器之一,但同时也让人受制于技术和流量,每天多次重复打健康码也让人多有不便,比如,进一个机场要展示三遍,进一个购物中心吃饭起码要扫码两遍……多有重复,或无必要。

无数次的机器扫码,有民众打趣说,自己快化身成冷冰冰的机器了,抽象的数码已代替了自己的血肉之躯,正像美国电影《未来之城》所表现的,如果机器出错了,人类反受其辱,当心机器反客为主。

这实际在提醒有关方面,健康码固然重要,但科学布局途径,简化次数也是十分必要的,诚像西安市政府新闻办说的,民众非必要不要展码、亮码。这句话虽被网民有所争议,但不能不说,从这个角度讲也有几分道理。

2月9怎么有警报

2月9怎么有警报,原因如下:

国内的城市拉响防空警报的原因可谓繁多。国内很多城市是甚至一个省份都是在九一八拉响防空警报,比如东三省;有的城市在解放日拉警报,比如泉州;有的城市在沦陷日拉警报,比如武汉;有的城市在被殖民的时候拉警报,比如青岛;有的城市是在特殊的教育日拉响,比如深圳;有的城市前前后后改了好几次拉警报的日期,比如徐州,福州;有的城市一年拉好几次警报,比如海口,南京。

如何解决企业远程办公网络安全问题?

企业远程办公的网络安全常见问题及建议

发表时间:2020-03-06 11:46:28

作者:宁宣凤、吴涵等

来源:金杜研究院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

当前是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关键期,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为增强防控,自二月初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各大城市政府公开表态或发布通告,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协作办公、居家办公[1]。2月1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面对疫情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严重影响,支持运用云计算大力推动企业上云,重点推行远程办公、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网上培训、协同研发和电子商务等在线工作方式[2]。

面对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呼吁,全国企业积极响应号召。南方都市报在2月中旬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有47.55%的受访者在家办公或在线上课[3]。面对特殊时期庞大的远程办公需求,远程协作平台也积极承担社会担当,早在1月底,即有17家企业的21款产品宣布对全社会用户或特定机构免费开放其远程写作平台软件[4]。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远程办公,无论是网络层、系统层,还是业务数据,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网络安全环境,为平稳有效地实现安全复工复产,降低疫情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影响,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或者适当调整相适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

一、远程办公系统的类型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发展,各类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律所等专业服务公司,一直在推动实现企业内部的远程协作办公,尤其是远程会议、文档管理等基础功能应用。从功能类型来看,远程办公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类:[5]

综合协作工具,即提供一套综合性办公解决方案,功能包括即时通信和多方通信会议、文档协作、任务管理、设计管理等,代表软件企包括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等。

即时通信(即Instant Messaging或IM)和多方通信会议,允许两人或以上通过网络实时传递文字、文件并进行语音、视频通信的工具,代表软件包括Webex、Zoom、Slack、Skype等。

文档协作,可为多人提供文档的云存储和在线共享、修改或审阅功能,代表软件包括腾讯文档、金山文档、印象笔记等。

任务管理,可实现任务流程、考勤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企业办公自动化(即Office Automation或OA)功能,代表软件包括Trello、Tower、泛微等。

设计管理,可根据使用者要求,系统地进行设计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如素材、工具、图库的管理,代表软件包括创客贴、Canvas等。

二、远程办公不同模式下的网络安全责任主体

《网络安全法》(“《网安法》”)的主要规制对象是网络运营者,即网络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运营者应当承担《网安法》及其配套法规下的网络运行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

对于远程办公系统而言,不同的系统运营方式下,网络安全责任主体(即网络运营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远程办公系统的运营方式划分,企业远程办公系统大致可以分为自有系统、云办公系统和综合型系统三大类。企业应明确区分其与平台运营方的责任界限,以明确判断自身应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

(1)自有系统

此类模式下,企业的远程办公系统部署在自有服务器上,系统由企业自主研发、外包研发或使用第三方企业级软件架构。此类系统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但因不存在数据流向第三方服务器,安全风险则较低,常见的企业类型包括国企、银行业等重要行业企业与机构,以及经济能力较强且对安全与隐私有较高要求的大型企业。

无论是否为企业自研系统,由于系统架构完毕后由企业单独所有并自主管理,因此企业构成相关办公系统的网络运营者,承担相应的网络安全责任。

(2)云办公系统

此类办公系统通常为SaaS系统或APP,由平台运营方直接在其控制的服务器上向企业提供注册即用的系统远程协作软件平台或APP服务,供企业用户与个人(员工)用户使用。此类系统构建成本相对经济,但往往只能解决企业的特定类型需求,企业通常没有权限对系统进行开发或修改,而且企业数据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该模式的常见企业类型为相对灵活的中小企业。

由于云办公系统(SaaS或APP)的网络、数据库、应用服务器都由平台运营方运营和管理,因此,云办公系统的运营方构成网络运营者,通常对SaaS和APP的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负有责任。

实践中,平台运营方会通过用户协议等法律文本,将部分网络安全监管义务以合同约定方式转移给企业用户,如要求企业用户严格遵守账号使用规则,要求企业用户对其及其员工上传到平台的信息内容负责。

(3)综合型系统

此类系统部署在企业自有服务器和第三方服务器上,综合了自有系统和云办公,系统的运营不完全由企业控制,多用于有多地架设本地服务器需求的跨国企业。

云办公系统的供应商和企业本身都可能构成网络运营者,应当以各自运营、管理的网络系统为边界,对各自运营的网络承担相应的网络安全责任。

对于企业而言,为明确其与平台运营方的责任边界,企业应当首先确认哪些“网络”是企业单独所有或管理的。在远程办公场景下,企业应当考虑多类因素综合认定,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办公系统的服务器、终端、网络设备是否都由企业及企业员工所有或管理;

企业对企业使用的办公系统是否具有最高管理员权限;

办公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是否存储于企业所有或管理的服务器;

企业与平台运营方是否就办公系统或相关数据的权益、管理权有明确的协议约定等。

当然,考虑到系统构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平台运营方和企业在远程协作办公的综合系统中,可能不免共同管理同一网络系统,双方均就该网络承担作为网络运营者的安全责任。但企业仍应通过合同约定,尽可能固定网络系统中双方各自的管理职责以及网络系统的归属。因此,对于共同管理、运营远程协作办公服务平台的情况下,企业和平台运营方应在用户协议中明确双方就该系统各自管理运营的系统模块、各自对其管理的系统模块的网络安全责任以及该平台的所有权归属。

三、远程办公涉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应对建议

下文中,我们将回顾近期远程办公相关的一些网络安全热点事件,就涉及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简要的风险评估,并为企业提出初步的应对建议。

1.用户流量激增导致远程办公平台“短时间奔溃”,平台运营方是否需要承担网络运行安全责任?

事件回顾:

2020年2月3日,作为春节假期之后的首个工作日,大部分的企业都要求员工在家办公。尽管各远程办公系统的平台运营方均已经提前做好了应对预案,但是巨量的并发响应需求还是超出了各平台运营商的预期,多类在线办公软件均出现了短时间的“信息发送延迟”、“视频卡顿”、“系统奔溃退出”等故障[6]。在出现故障后,平台运营方迅速采取了网络限流、服务器扩容等措施,提高了平台的运载支撑能力和稳定性,同时故障的出现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流。最终,尽管各远程办公平台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平台的正常运营,但还是遭到了不少用户的吐槽。

风险评估:

依据《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安法》)第22条的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为其产品、服务持续提供安全维护;在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期限内,不得终止提供安全维护。

远程办公平台的运营方,作为平台及相关网络的运营者,应当对网络的运行安全负责。对于短时间的系统故障,平台运营方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违约责任,需要结合故障产生的原因、故障产生的危害结果、用户协议中的责任约定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对于上述事件而言,基于我们从公开渠道了解的信息,尽管多个云办公平台出现了响应故障问题,给用户远程办公带来了不便,但平台本身并未暴露出明显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也没有出现网络数据泄露等实质的危害结果,因此,各平台很可能并不会因此而承担网络安全的法律责任。

应对建议:

在疫情的特殊期间,主流的远程办公平台产品均免费开放,因此,各平台都会有大量的新增客户。对于平台运营方而言,良好的应急预案和更好的用户体验,肯定更有利于平台在疫情结束之后留住这些新增的用户群体。

为进一步降低平台运营方的风险,提高用户体验,我们建议平台运营方可以:

将用户流量激增作为平台应急事件处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例如,在应急预案中明确流量激增事件的触发条件、服务器扩容的条件、部署临时备用服务器等;

对用户流量实现实时的监测,及时调配平台资源;

建立用户通知机制和话术模板,及时告知用户系统响应延迟的原因及预计恢复的时间等;

在用户协议或与客户签署的其他法律文本中,尝试明确该等系统延迟或奔溃事件的责任安排。

2.在远程办公环境下,以疫情为主题的钓鱼攻击频发,企业如何降低外部网络攻击风险?

事件回顾:

疫情期间,某网络安全公司发现部分境外的黑客组织使用冠状病毒为主题的电子邮件进行恶意软件发送,网络钓鱼和欺诈活动。比如,黑客组织伪装身份(如国家卫健委),以“疫情防控”相关信息为诱饵,发起钓鱼攻击。这些钓鱼邮件攻击冒充可信来源,邮件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密切相关,极具欺骗性。一旦用户点击,可能导致主机被控,重要信息、系统被窃取和破坏[7]。

风险评估:

依据《网安法》第21、25条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1)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2)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3)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4)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同时,网络运营者还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安全风险;在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远程办公的实现,意味着企业内网需要响应员工移动终端的外网接入请求。员工所处的网络安全环境不一,无论是接入网络还是移动终端本身,都更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一方面,公用WiFi、网络热点等不可信的网络都可能作为员工的网络接入点,这些网络可能毫无安全防护,存在很多常见的容易被攻击的网络漏洞,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组织侵入企业内网的中转站;另一方面,部分员工的移动终端设备可能会安装设置恶意程序的APP或网络插件,员工在疏忽的情况下也可能点击伪装的钓鱼攻击邮件或勒索邮件,严重威胁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

在计算机病毒或外部网络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下,被攻击的企业尽管也是受害者,但如果企业没有按照《网安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提前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和应急响应预案,导致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给企业的用户造成损失的,很可能依旧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应对建议:

对于企业而言,为遵守《网安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的网络安全义务,我们建议,企业可以从网络安全事件管理机制、移动终端设备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等层面审查和提升办公网络的安全:

(1)企业应当根据其运营网络或平台的实际情况、员工整体的网络安全意识,制定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事件管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

制定包括数据泄露在内的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

建立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组织机构和技术措施;

实时监测最新的钓鱼网站、勒索邮件事件;

建立有效的与全体员工的通知机制,包括但不限于邮件、企业微信等通告方式;

制定与员工情况相适应的信息安全培训计划;

设置适当的奖惩措施,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公司的信息安全策略。

(2)企业应当根据现有的信息资产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保障移动终端设备安全:

根据员工的权限等级,制定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安全管理方案,例如,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较高数据库权限的人员仅能使用公司配置的办公专用移动终端设备;

制定针对移动终端设备办公的管理制度,对员工使用自带设备进行办公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

定期对办公专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系统进行更新、漏洞扫描;

在终端设备上,对终端进行身份准入认证和安全防护;

重点监测远程接入入口,采用更积极的安全分析策略,发现疑似的网络安全攻击或病毒时,应当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及时联系企业的信息安全团队;

就移动办公的信息安全风险,对员工进行专项培训。

(3)保障数据传输安全,企业可以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使用HTTPS等加密传输方式,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无论是移动终端与内网之间的数据交互,还是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都宜对数据通信链路采取HTTPS等加密方式,防止数据在传输中出现泄漏。

部署虚拟专用网络(VPN),员工通过VPN实现内网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VPN服务(尤其是跨境的VPN)是受到电信监管的,仅有具有VPN服务资质的企业才可以提供VPN服务。外贸企业、跨国企业因办公自用等原因,需要通过专线等方式跨境联网时,应当向持有相应电信业务许可证的基础运营商租用。

3.内部员工通过VPN进入公司内网,破坏数据库。企业应当如何预防“内鬼”,保障数据安全?

事件回顾:

2月23日晚间,微信头部服务提供商微盟集团旗下SaaS业务服务突发故障,系统崩溃,生产环境和数据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上百万的商户的业务无法顺利开展,遭受重大损失。根据微盟25日中午发出的声明,此次事故系人为造成,微盟研发中心运维部核心运维人员贺某,于2月23日晚18点56分通过个人VPN登入公司内网跳板机,因个人精神、生活等原因对微盟线上生产环境进行恶意破坏。目前,贺某被上海市宝山区公安局刑事拘留,并承认了犯罪事实[8]。由于数据库遭到严重破坏,微盟长时间无法向合作商家提供电商支持服务,此处事故必然给合作商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作为港股上市的企业,微盟的股价也在事故发生之后大幅下跌。

从微盟的公告可以看出,微盟员工删库事件的一个促成条件是“该员工作为运维部核心运维人员,通过个人VPN登录到了公司内网跳板机,并具有删库的权限”。该事件无论是对SaaS服务商而言,还是对普通的企业用户而言,都值得反思和自省。

风险评估:

依据《网安法》第21、25条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1)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2)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3)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4)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同时,网络运营者还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安全风险;在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内部员工泄密一直是企业数据泄露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典型行为模式。远程办公环境下,企业需要为大部分的员工提供连接内网及相关数据库的访问权限,进一步增大数据泄露甚至被破坏的风险。

与用户流量激增导致的系统“短时间崩溃”不同,“微盟删库”事件的发生可能与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平台内合作商户产生直接经济损失,不排除平台运营者可能需要承担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责任。

应对建议:

为有效预防员工恶意破坏、泄露公司数据,保障企业的数据安全,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制定远程办公或移动办公的管理制度,区分办公专用移动设备和员工自有移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严格管理办公专用移动设备的读写权限、员工自有移动设备的系统权限,尤其是企业数据库的管理权限;

建立数据分级管理制度,例如,应当根据数据敏感程度,制定相适应的访问、改写权限,对于核心数据库的数据,应当禁止员工通过远程登录方式进行操作或处理;

根据员工工作需求,依据必要性原则,评估、审核与限制员工的数据访问和处理权限,例如,禁止员工下载数据到任何用户自有的移动终端设备;

建立数据泄露的应急管理方案,包括安全事件的监测和上报机制,安全事件的响应预案;

制定远程办公的操作规范,使用文件和材料的管理规范、应用软件安装的审批流程等;

组建具备远程安全服务能力的团队,负责实时监控员工对核心数据库或敏感数据的操作行为、数据库的安全情况;

加强对员工远程办公安全意识教育。

4.疫情期间,为了公共利益,企业通过系统在线收集员工疫情相关的信息,是否需要取得员工授权?疫情结束之后,应当如何处理收集的员工健康信息?

场景示例:

在远程办公期间,为加强用工管理,确保企业办公场所的健康安全和制定相关疫情防控措施,企业会持续地向员工收集各类疫情相关的信息,包括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近期所在地区、当前住址、所乘航班或火车班次等信息。收集方式包括邮件、OA系统上报、问卷调查等方式。企业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和监测,在必要时,向监管部门报告企业员工的整体情况。如发现疑似病例,企业也会及时向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风险评估: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被国家卫健委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2月9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各地方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除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授权的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为由,未经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各地也陆续出台了针对防疫的规范性文件,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定》,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依法做好本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设施,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健康监测,督促从疫情严重地区回京人员按照政府有关规定进行医学观察或者居家观察,发现异常情况按照要求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按照属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依据《通知》及上述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我们理解,在疫情期间,如果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获得了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的授权,企业在授权范围内,应当可以收集本单位人员疫情相关的健康信息,而无需取得员工的授权同意。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例外情形,企业还是应当依照《网安法》的规定,在收集前获得用户的授权同意。

《通知》明确规定,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但因联防联控工作需要,且经过脱敏处理的除外。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负责,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防止被窃取、被泄露。具体可参考我们近期的文章《解读网信办<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防疫联控工作的通知>》

应对建议:

在远程期间,如果企业希望通过远程办公系统收集员工疫情相关的个人信息,我们建议各企业应当:

制定隐私声明或用户授权告知文本,在员工初次提交相关信息前,获得员工的授权同意;

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制定信息收集的策略,包括收集的信息类型、频率和颗粒度;

遵循目的限制原则,对收集的疫情防控相关的个人信息进行区分管理,避免与企业此前收集的员工信息进行融合;

在对外展示企业整体的健康情况时或者披露疑似病例时,对员工的相关信息进行脱敏处理;

制定信息删除管理机制,在满足防控目的之后,及时删除相关的员工信息;

制定针对性的信息管理和保护机制,将收集的员工疫情相关的个人信息,作为个人敏感信息进行保护,严格控制员工的访问权限,防止数据泄露。

5.远程办公期间,为有效监督和管理员工,企业希望对员工进行适当的监测,如何才能做到合法合规?

场景示例:

远程办公期间,为了有效监督和管理员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定时汇报、签到打卡、视频监控工作状态等措施,要求员工主动配合达到远程办公的监测目的。员工通过系统完成汇报、签到打卡时,很可能会反复提交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邮箱、所在城市等个人基本信息用于验证员工的身份。

同时,在使用远程OA系统或App时,办公系统也会自动记录员工的登录日志,记录如IP地址、登录地理位置、用户基本信息、日常沟通信息等数据。此外,如果员工使用企业分配的办公终端设备或远程终端虚拟机软件开展工作,终端设备和虚拟机软件中可能预装了监测插件或软件,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会记录员工在终端设备的操作行为记录、上网记录等。

风险评估:

上述场景示例中,企业会通过1)员工主动提供和2)办公软件自动或触发式收集两种方式收集员工的个人信息,构成《网安法》下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企业应当根据《网安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取员工的同意。

对于视频监控以及系统监测软件或插件的使用,如果操作不当,并且没有事先取得员工的授权同意,很可能还会侵犯到员工的隐私,企业应当尤其注意。

应对建议:

远程办公期间,尤其在当前员工还在适应该等工作模式的情形下,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当的监督和管理措施,具有正当性。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管理和监测行为的合法合规:

评估公司原有的员工合同或员工个人信息收集授权书,是否能够满足远程办公的监测要求,如果授权存在瑕疵,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获取补充授权的方式,包括授权告知文本的弹窗、邮件通告等;

根据收集场景,逐项评估收集员工个人信息的必要性。例如,是否存在重复收集信息的情况,是否有必要通过视频监控工作状态,监控的频率是否恰当;

针对系统监测软件和插件,设计单独的信息收集策略,做好员工隐私保护与公司数据安全的平衡;

遵守目的限制原则,未经员工授权,不得将收集的员工数据用于工作监测以外的其他目的。

四、总结

此次疫情,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远程办公、线上运营等业务模式的发展。这既是疫情倒逼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结果,也代表了未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9]。此次“突发性的全民远程办公热潮”之后,远程办公、线上运营将愈发普及,线下办公和线上办公也将形成更好的统一,真正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共享,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10]。

为平稳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契合政府现代化治理的理念,企业务必需要全面梳理并完善现有的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策略,为迎接新的智能化管理时代做好准备。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