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心渗透率自动测试仪_煤岩心渗透率自动测试仪

hacker|
193

岩石渗透率的实验室测定

岩石渗透率的实验室测定方法都是基于达西定律,所以尽管采用各种不同的仪器设备,原理都是一致的。只要测出岩心样品两端的压力差和通过样品的流量,便可以依据所用流体的黏度,利用相应的达西公式计算出渗透率。

测试的样品有常规小岩心和全直径岩心两种。对于非均质储层,采用全直径岩心进行测定,结果更具代表性。测定时,如采用Hassler型岩心夹持器(图1-11),可分别测出同一岩样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渗透率。

图1-11 Hassler型岩心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调研一款超低渗透率测量仪,哪位有经验的大神帮忙普及下这方面

ULP-713超低渗透率测量仪

采用脉冲衰减法测量渗透率,适合测量超低渗岩心,测量稳定时间短、速度快。按美国石油学会标准(API RP-40) 的要求,测量岩心样品的有效渗透率。采用 SPE公开发表的算法,数值算法优化,保证算法的正确性;全自动控制,保证测量结构的一致性、重复性。

系统超越了现在市场上简单的无温度控制的手动设备,增加了恒温控制、现代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围压控制系统,这使得它可以进行多重围压测试。标准系统可以在孔压高达 2500psi、围压 10000psi 的情况下操作,所以测试能够在高压下运行来减少气体滑脱系数的影响。

气驱应力敏感性实验

实验在室温下进行,实验中应用113型氦孔隙度仪和112型高低渗透率仪按“岩心常规分析方法(SY/T5336-1996)、覆压下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测定方法(SY/T6385-1999)”标准执行。

(一)常规孔渗分析

1.氦孔隙度

样品测试前均在105℃下烘干至恒重。样品颗粒体积用岩心公司的孔隙度仪测得,其原理为波耳定律: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田开发: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油藏为例

颗粒体积计算: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田开发: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油藏为例

式中:P1为参比室中的压力,MPa;Vref为参比室体积,cm3;P2为氦气扩散进岩心柱后的压力,MPa;Vmatrix为岩心柱体积,cm3;Vgrain为样品的颗粒体积,cm3。

柱塞样品总体积由千分尺度量样品的直径和长度计算而得;总体积减去颗粒体积即为孔隙体积。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田开发: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油藏为例

式中:Vp为孔隙体积,cm3;Vb为总体积,cm3。

2.空气渗透率

使用岩心公司的空气渗透率仪对柱塞岩样进行空气渗透率测试。用200psi环压将样品密封在哈斯勒夹持器中,让干燥的空气稳定通过样品,测其进出口压力和空气流速。样品渗透率通过达西公式计算,其表达式为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田开发: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油藏为例

式中:K为渗透率,10-3μm2;Patm为大气压,760mmHg(lmm Hg=133.3224Pa,下同);μ为气体粘度,mPa·s;P1为进口压力,psi;P2为出口压力,psi;Qa为流速,cm3/s;A为截面积,cm2;L为长度,cm。

(二)覆压孔渗分析

1.测试过程

岩心在105℃下烘干至恒重,将样品装入岩心夹持器,建立模拟上覆压力,测量岩石孔隙度、渗透率,然后逐点增加上覆压力,同时测量各上覆压力下的孔隙度、渗透率。覆压增加到最大值后再逐点降低覆压,降压同时测量各压力下的孔隙度、渗透率。

实验在室温25℃条件下进行,最大覆压分别为35MPa和40MPa。

2.实验结果校正

实验测定的孔隙度φ(1)、渗透率ka(1)为静水压力条件,需要校正为单轴压力下的孔隙度φ(2)、渗透率Ka(2),校正步骤如下:

a.应用实验室测定的静水压力条件孔隙度φ(1)、渗透率Ka(1)分别除以常压条件下孔隙度φ(0)、渗透率Ka(0),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孔隙度变化系数Fφ(1)=φ(1)/φ(0)、渗透率变化系数FKa(1)=Ka(1)/Ka(0)与上覆压力的关系曲线1和曲线2。

b.根据下式计算出单轴向孔隙度φ(2):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田开发: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油藏为例

式中:φ(0)为常压条件下的原始孔隙度,%;φ(1)为静水压力下测定的孔隙度,%;φ(2)为校正后单轴压力下的孔隙度,%。

c.校正后单轴孔隙度φ(2)除以常压条件下孔隙度φ(0),得出单轴向孔隙度变化系数Fφ(2),在孔隙度变化曲线上找出对应A点。

d.由A点垂直向下交渗透率变化系数曲线2于B点,交点B对应的纵坐标值即为单轴向渗透率变化系数FKa(2)。

e.单轴向渗透率变化系数FKa(2)乘以常压下渗透率值Ka(0),即为单轴向渗透率值。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中共测试及收集样品21块,样品克氏渗透率为(0.37~165)×10-3pm2,平均值为26.93×10-3pm2。定义参数——渗透率百分数=Kpi/K0×100%,孔隙度百分数=φp/φ0×100%。式中:φpi、Kpi为某一净覆压力(pi)下的孔隙度、渗透率;φ0,K0为初始孔隙度、渗透率(pi=0)。

1.渗透率与净覆压力的关系

图4-2-1 渗透率百分数与净覆压力的关系

图4-2-2 渗透率随净覆压力的变化

分析实验结果(图4-2-1,图4-2-2),高渗样品的渗透率百分数与净覆压力的相关程度好于低渗样品,渗透率越高,线性相关性越强。中、高渗储层(K=165×10-3μm2,89×10-3μm2)好于低渗储层(10×10-3μm2K50×10-3μm2),特低渗储层(1×10-3μm2Kl0×10-3μm2)好于超低渗储层(K1×10-3μm2)。这种趋势在净覆压增加过程尤为明显,这也表明渗透率高储层弹性变形占主导。渗透率越低,解除净覆压其渗透率的恢复程度越差,其原因是低渗储层中刚性颗粒含量低,软、塑性矿物含量高,同时也可能有微裂缝存在(图版4-2-1)。有效应力增加时,软、塑性矿物被重新压实,裂缝、微裂缝闭合,且上述过程的可逆性较差。

图版4-2-1

随净覆压力增大,渗透率呈非线性降低。净覆压力0~15MPa范围内,渗透率随净覆压力的增加急剧降低,渗透率损失大;净覆压力高于20MPa后,渗透率随净覆压力增加降低的趋势变缓并趋于稳定。分析认为,岩石承受净覆压力作用先后经历压实、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几个过程。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岩石渗透率越低,渗透率与净覆压力的线性相关性越弱,渗透率的可恢复程度越差,渗透率损失越大,储层应力敏感性越强。

岩石渗透率随净覆压力的不断增加而减小,且刚开始受到净覆压力时下降的速度较快,净覆压力大干20MPa以后趋于平缓。解除净覆压力,渗透率不能恢复至初始值,且渗透率越低,可恢复程度越差。在有效应力作用下,原来处于张开状态的喉道缩小变形,并趋于闭合。地层岩石为不均匀各向异性介质,随净覆压力增加,刚性颗粒发生弹性变形,塑性颗粒重新压实。弹性形变主要表现为岩石骨架或孔隙的弹性压缩。压实变形主要表现为柔性、塑性颗粒的变形及脆性颗粒的破坏等。解除净覆压力,已缩小变形或趋于闭合的喉道因颗粒的压实变形恢复不到初始状态,造成渗透率的不完全恢复。分析中发现净覆压增加过程,早期渗透率下降较快(渗透率越低,越明显)的原因是此过程中微裂缝闭合及岩石的重新压实占主导作用,而后渗透率下降较慢岩石发生弹性变形。文东油田原始地层压力系数高达1.71~1.88,储层岩石处于欠压实状态。岩心从井筒中取出,地层压力释放,岩石颗粒更加疏松、膨胀。应力敏感性实验中,低围压阶段,颗粒的压缩、压实程度较大。

净覆压力解除过程中净覆压力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好于净覆压力增加过程中净覆压力与渗透率的相关性(渗透率越低越明显。渗透率越低,微裂缝越发育,微裂缝的可恢复性差,即微裂缝的弹性变形差。),相关性好的过程说明弹性变形占优势,微裂缝欠发育。

净覆压力由1.38MPa增至20MPa,岩心气测渗透率损失率多为15%~30%。净覆压力由1.38MPa增至40MPa时,渗透率损失率为15%~35%。渗透率减小主要集中在20MPa以前,净覆压超过20MPa后渗透率变化量很小。

2.孔隙度与净覆压力的关系

由实验结果得出净覆压力增加及降低过程的孔隙度百分数(图4-2-3)。随净覆压力增大,孔隙度呈非线性降低。在有效压力0~15MPa范围,孔隙度随有效压力的增加急剧降低,孔隙度损失大;当净覆压力高于20MPa,孔隙度随净覆压力增加降低的趋势变缓;当有效压力继续增大,孔隙度趋于稳定。分析认为,当净覆压力超过一定值后,岩石颗粒压缩、压实基本结束,颗粒的压缩变形空间较小,孔隙度随净覆压力的增加降低不明显。

净覆压力增加及降低过程中,孔隙度参数与净覆压力的相关关系好于此过程中渗透率与净覆压力的相关关系。这也说明净覆压力变化过程中孔隙的弹性变形好于喉道的弹性变形。即孔、喉组成的变形介质系统中喉道的塑性形变较强,而孔隙的弹性形变较强。砂岩受压时,最先被压缩的是喉道,而非孔隙。随净覆压力增加,未闭合的喉道数越来越少。渗透率不断降低,下降趋势逐渐变缓。

由图4-2-1,图4-2-2可知,当有效压力变化时,孔隙度、渗透率随净覆压力的变化具有不均衡性,净覆压力较低时变化幅度较大。净覆压力变化时,渗透率变化远远高于孔隙度的变化(图4-2-3,图4-2-4),这说明渗透率对净覆压力变化的敏感程度高于孔隙度。特别是较低净覆压力范围,渗透率随净覆压力增大而降低的幅度更大。储层岩石是一种不均匀介质,故受有效应力作用时发生不均匀变形。

净覆压力由1.38MPa增至20MPa时,孔隙度损失率多为5%~10%;净覆压力由1.38MPa增至40MPa时,孔隙度损失率多为6%~12%。孔隙度的减小主要集中在20MPa以前,净覆压力超过20MPa以后其变化量很小(图4-2-4)。

比较相同净覆压力下的渗透率损失率与孔隙度损失率发现,渗透率损失率明显高于孔隙度损失率(图4-2-5)。即由孔、喉组成的变形介质系统中,渗透率对净覆压力的反映更加敏感。

由文东油田沙三中油藏的实际特点,实际油藏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图4-1-1c较为接近。

图4-2-3 孔隙度百分数与净覆压力的关系

图4-2-4 孔隙度损失率与净覆压力的关系

3.渗透率和孔隙度损失的不可逆性

深层高压低渗油藏开发,随地层压力降低,储层逐渐受到净覆压力(有效压力)的作用,渗透率不断下降,油井产量下降。当生产压差增加(油井井底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流体的采出油井产量不是上升反而下降。这是因为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降低,作用在岩石骨架上的有效应力增加,压缩岩石发生变形,储层渗透性尤其是近井地带大幅度降低,渗流能力变差,采油指数大幅下降。该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如图4-2-1~图4-2-4所示,深层高压油藏开发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应力敏感性损失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

图4-2-5 净覆压力增加过程渗透率百分数与孔隙度百分数

由图4-2-1,图4-2-2可知,储层岩心的气测渗透率随净覆压力的增大呈非线性递减。在净覆压力由40MPa降至15MPa过程中,渗透率逐渐恢复,但渗透率恢复曲线在其降低曲线之下。将加载-卸载循环过程初始状态下岩心渗透率值与有效压力由40MPa降至1.5MPa后的渗透率值之差称为渗透率不可逆损失量。文13西储层岩心气测渗透率不可逆损失量为(1~6)×10-3μm2,渗透率不可逆损失率为4%~10%。

由图4-2-3,图4-2-4可知,储层岩心气测孔隙度随净覆压力的增加呈非线性递减。净覆压力由40MPa降至1.5MPa过程中,孔隙度逐渐恢复,但低于对应净覆压下的初始孔隙度值。图4-2-3,图4-2-4表明,文13西储层岩心气测孔隙度不可逆损失量一般低于2%。孔隙度的应力敏感性损失远远小于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损失。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应力敏感性损失源于储层骨架受力发生不均匀变形所致。

深层高压油藏开发,净覆压力增加相当于油井井底压力降低。所以,利用气驱和水驱过程中有效压力增加和降低过程可以分析异常高压油藏弹性开采和注水开采特征[103-105]:

a.弹性开采过程油井井底压力降低,形成生产压差,生产压差越大,即油井井底压力越小,初期原油产量越高。但是,弹性开采阶段如果生产压差过大(井底压力过低),井底附近油藏有效压力增加过快、过大会导致其渗透率的损失过大,油井产量和产能都会急剧降低。如果控制生产压差生产,初期产量不会太高,但也不会出现产量和产能急剧下降的现象。适当小的生产压差条件生产,弹性开采控制的区域更大、总产油量高、弹性开采的采收率也较高。因此,弹性开采(包括注水开采)中,不能过分追求初期产量,必须合理控制生产压差。

b.注水开采,油藏孔隙压力逐渐升高(尤其是近井附近),渗透率随之恢复。但如果弹性开采阶段油藏压力下降过大、过快,其有效压力高于弹性变形的临界压力,即使压力恢复到原始油藏压力,渗透率也不可能恢复到初始值。如果生产中出现注水井压力非正常降低将会导致注水井附近油藏产生不可逆的渗透率损失,尤其在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中,这种渗透率不可逆损失更为严重。这是深层高压低渗油藏注水能力低的一个原因。

4.加压方式对渗透率变化的影响

为研究深层高压低渗油藏地层压力下降速度及地层压力恢复速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实验室在注入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和慢速加压实验、慢速连续加压-恢复循环实验模拟深层高压油藏开发中不同有效压力下储层渗透率的变化。

(1)有效压力变化速度对渗透率损失的影响

采用与气测渗透率相同的装置对岩心进行快速和慢速加压实验,以分析有效压力(净覆压力)变化速度对储层的伤害。为增加可对比性,选择同一口井、同一深度点的岩心W13-281(2-1),w13-281(2-2)进行实验。对W13-281(2-1)进行快速加压和恢复实验,有效压力为1.5,20和40MPa;对W13-281(2-2)进行慢速加压和恢复实验,有效压力为1.5,5,10,15,20等5MPa间隔一直增大到40MPa。实验结果如图4-2-6所示。

图4-2-6 有效压力变化速度对渗透率损失的影响

分析可知,有效压力增加速度对岩心渗透率影响明显。有效压力快速增至40MPa,渗透率损失率为13.3%(W13-281(2-1)).有效压力慢速增至40MPa,渗透率损失率为12.2%(W13-281(2-2))。有效压力降低速度对岩心渗透率恢复影响也较大。有效压力快速增加的岩心W13-281(2-1)在有效压力降低至1.5MPa后,其渗透率损失率为7.7%;而有效压力缓慢增加的岩心W13-281(2-2)在有效压力降至1.5MPa后,其渗透率损失率为4.6%。可见,有效压力快速变化所造成的渗透率不可恢复损失大于有效压力缓慢变化造成的渗透率不可恢复损失,这与图4-1-1c相吻合。有效压力变化速率决定应变率的高低,有效压力快速变化导致高应变率,有效压力慢速变化导致低应变率。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深层高压低渗油藏开采中井底压力从较高水平缓慢降至生产压力有利于减小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损害。因此,深层高压低渗油藏开发应合理控制采油速度、缓慢降低油层压力,以减小渗透率损失、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

(2)慢速连续加压-恢复循环实验

通过减小有效压力的方法模拟地层压力恢复过程,通过“连续加压-恢复循环实验”模拟油藏实际开采中的连续关井恢复地层压力过程。实验中以氮气为流动介质,所用实验装置与气测渗透率相同。

增压过程有效压力点依次为1.5,5,10,15,20,25,30,35,40MPa。加压过程按设计的有效压力点依次加压到该有效压力值,然后按相反顺序降低有效压力至初始值,再进入下一个加压-降压循环。图4-2-7给出了203-35(2-2)岩心连续循环加压渗透率的变化曲线。由图4-2-7可知,第一次加压渗透率下降幅度大,且有效压力松弛后,渗透率恢复程度小。这是因为第一次增压过程中存在地层压实和压缩双重作用,而以地层压实为主。随有效循环数不断增加,渗透率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且有效压力降低后,渗透率恢复程度增加。第二次及第二次以后的增压过程地层压实已经完成,以地层压缩为主。故每一次增、减压渗透率的恢复程度都优于前一次。在围压升高初期,渗透率下降幅度大。随围压松弛渗透率恢复程度小。随围压循环数不断增加,渗透率下降幅度逐渐减小。降围压松弛后,渗透率恢复程度增加。

图4-2-7 岩心203-35(2-2)连续循环加压

经过六次循环,203-35(2-2)岩心加压到30MPa,其渗透率损失率为9.2%(这个值并不大)。经过六次增减压循环,岩石基本可以看做是弹性体(本体变形占绝对优势)。油田开发实践证明,如果油田开发初期地层能量释放过快就会引起近井地带渗透率显著下降,并且恢复程度小。通过频繁关井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小由于地层压力下降所造成的地层伤害。也就是说,如果某一生产压力造成地层伤害,关井后进行压力恢复,然后再次以相同的生产压力开采,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地层伤害。

因有效应力加载过程岩石存在重新压实及压缩过程,故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应采用卸载曲线(卸载曲线更接近于弹性变形过程)。砂岩在应力作用下由弹性向塑性转变的转化应力一般超过100MPa,油气藏开发中涉及的有效应力范围一般低于100MPa,基本属于压实、压缩背景上的弹性变形过程。

5.应力敏感的时间效应

岩石受到应力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全部变形。氮气驱实验中测定净覆压力作用不同时间后的渗透率,从而确定渗透率变化达到稳定的时间,即岩心的形变时间。为表征特定压力条件下岩心渗透率随加压时间的变化,定义不同时刻渗透率与稳定渗透率之比为渗透率比值。W13-358(4-1)样品(Kg=41.1×10-3μm2)的“时间效应”如图4-2-8所示。渗透率在不同有效压力作用下随时间的增加,变化幅度不断减小,并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有效压力为20MPa,渗透率达到稳定时间为2.5小时;有效压力为40MPa,5.0h后渗透率仍未稳定。储层变形具有蠕变特性,有效压力越高,渗透率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越长。

图4-2-8 渗透率变化的时间效应

(四)应力敏感性评价结果

以表4-2-1的6块常规气测应力敏感性样品为例探讨气测应力敏感性结果。实验数据如表4-2-1,表4-2-2,表4-2-3和图4-2-9所示。根据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标准(敏感指数SI0为负敏感;SI0.1为弱敏感;SI=0.1~0.3为中等敏感;SI0.3为强敏感;SI0.5为超强敏感),气驱实验中储层应力敏感性为中等-强敏感。

表4-2-1 实验岩心编号与基本参数

表4-2-2 净覆压力与渗透率的关系实验数据

表4-2-3 净覆压力与孔隙度的关系实验数据

图4-2-9 净覆压力与物性的关系图

钻井液、完井液引起储层损害评价新方法——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的研究

余维初1,2,3 苏长明1 鄢捷年2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3.长江大学,荆州434023)

摘要 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是石油勘探开发中评价储层损害深度与程度的新的评价实验方法与实验仪器,它可以测量岩心受入井流体损害前各分段的原始渗透率值,然后不需取出岩心,就可以直接在模拟储层温度、压力及流速条件下,用泥浆泵驱替高压液体罐中的入井流体,在岩心端面进行动态剪切损害。损害过程完成后,也不需取出岩心,而是通过换向阀门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再由平流泵驱替液体,测量储层岩心受损害后各段的渗透率值。通过对比岩心各分段的渗透率变化情况,即可确定岩心受入井流体损害的深度和程度,从而优选出满足保护油气层需要的钻井液与完井液。目前“评价系统”及配套智能化软件已在多个油田企业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岩心 储层保护 动态损害 评价系统 钻井液与完井液

A New Method Used to Evaluate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Drilling & Completion Fluids——Investigation of the HTHP Core Dynamic Damage Evaluation Testing System

YU Wei-chu1,2,3,SU Chang-ming1,YAN Jie-nian2

(1.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lnstitute,SlNOPEC,Beijing100083;2.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102249;3.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Abstract The HTHP Core Dynamic Damage Evaluation Testing System is newly developed a new method and apparatus used for evaluation of the extent of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fluid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I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original permeability of each section of the core sample before contamination by the drilling or completion fluid.Then,the core does not need to be taken out and the process of dynamic damage can be directly conducted by flushing with the drilling or completion fluid using mud pump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imulated formation temperature,pressure and flow rate.After the damaged process is completed,the core is still kept in the holder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each section of the core sample after damage can be measured by altering the flow direction with the reversal valve and flushing a fluid(cleaning water or kerosene)by the constant flow-rate pump.By comparing the permeability data that occur at each section of the core sample,the damage level and invasion depth can be determined,and the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fluid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ormation protection can be selected.Currently,the new evaluation method,the test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software for formation damage induced by drilling fluid and completion fluids were applied in several oilfields widely,and favorable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Keywords core formation protection dynamic damage testing system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fluids

随着世界石油生产的不断扩大与发展,油层伤害与保护的问题日益为各国石油工程师们所关注。油层伤害一旦产生,其补救措施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国外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了油层伤害与保护的室内试验研究。我国也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油层伤害问题,并建立了相应的储层损害评价实验方法及相关仪器。然而随着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逐步转向深层,原有的储层损害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因此,要想在油气层保护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更深的地层勘探开发的储层损害评价新方法和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手段,既可以测量岩心各段的原始和损害后渗透率,又能模拟储层温度、压力及泥浆上返速度等条件对岩心进行动态损害评价的新方法、新仪器。

本文主要介绍了该“评价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原理、技术性能指标、实验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情况。

1 “评价系统” 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

1.1 设计思路

(1)该“评价系统”首先要能够测量岩心各段的原始渗透率(Koi)和受损害后渗透率(Kdi)。根据本项目组的专利技术渗透率梯度仪(专利号:91226407.1)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由达西定理公式便可很方便地计算出岩心各段损害前后的渗透率参数。

(2)根据本项目组专利技术新型智能高温高压岩心动态失水仪(专利号:ZL200420017823.7)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井眼环空泥浆上返速率的条件下对岩心某个端面进行动态剪切污染损害实验。

(3)根据本项目组专利技术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实验仪(专利号:200410030637.1,ZL200420047524.8)在渗透率测量完成后,不需取出岩心,而是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井眼环空泥浆返速的条件下对岩心进行动态污染实验。在对岩心进行动态损害时,利用相关阀门,关闭岩心多段渗透率的测量机构,采用特制泥浆泵,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和井眼环空泥浆上返速度的条件下,对岩心的某个端面进行动态剪切污染,动态污染采用端面循环剪切式结构。实现一次装入岩心就可以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井眼环空泥浆返速的条件下对岩心进行动态污染,以及污染前后岩心多项渗透率参数测试的评价实验研究。

(4)在多段渗透率测试过程中“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了本项目组的专利技术高压精密平流泵(专利号:ZL02278357.1)首次实现恒流、恒压以及无脉动微量液体的输送技术。

(5)“评价系统”的核心部分使用了本项目组的专利技术岩心夹持器(专利号:ZL93216048.4)首次采用金属骨架硫化技术、“O”型密封圈技术以及橡胶的自封原理,打破了老型产品的挤压式密封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沿岩心轴向建立多测点技术。

该“评价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岩心损害前后各段渗透率变化测试和对岩心端面的动态污染损害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顺利地实现了设计目的。

1.2 仪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为了实现在同一台仪器上完成岩心的多段渗透率测试和模拟井下条件对岩心的动态损害,从而准确高效地评价钻井液保护油气层的效果,根据钻井工艺要求和上述设计思路,把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设计成如图1所示的工艺流程,它主要由精密平流泵、泥浆泵、液体罐、端面动循环并带多个测压点的岩心夹持器、流量计、电子天平、气源、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环压泵、回压控制器、加热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图1 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流程

1—气源;2—高压减压阀;3—高压液体罐;4—泥浆泵;5—流量计;6—电子天平;7—回压控制器;8—环压泵;9—端面循环的多测点岩心夹持器;10—阀门;11—压力传感器;12—精密平流泵;13—排污阀;14—数据采集器;15—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打印机);16—加热体

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当关闭泥浆泵及相关阀门时,由精密平流泵驱替可进行岩心损害前后渗透率的测试;而当打开泥浆泵、流体管路及相关阀门时,可对液体罐中的钻井液或完井液在实际储层条件下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对储层岩心端面进行动态损害模拟。软件界面如图2右上角所示。

“评价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钻井过程的动态损害仿真系统和多段渗透率测试系统。在动态损害仿真系统中(如图2左边部分),氮气瓶给泥浆罐加压,泥浆循环泵控制流量,使钻井液以一定的压力和流量从泥浆罐里泵出,通过岩心夹持器与岩心的端面接触,对岩心端面进行高温高压动态损害评价实验,最后流回泥浆罐,形成密闭循环。在压力作用下,泥浆中的液体经过岩心而滤失,其动态失水经过管线流到电子天平称重,就可以测量出岩心的动失水速率等多项实验参数。

在渗透率测试部分(如图2右边部分),精密平流泵驱动实验液体进入岩心,经过岩心流至电子天平。另外,多个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岩心各测压点的压力值,根据达西定理进而可以算出岩心损害前后各分段的渗透率参数。

图2 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软件界面

1.3 数据采集与控制原理

1.3.1 硬件设计的总体思路

该“评价系统”控制部分硬件设计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①温度控制,模拟井下高温工况;②流量控制,能够根据流量设定值准确地控制磁力泵的排量,从而控制岩心端面钻井液的流速,以模拟钻井作业过程中实际泥浆环空返速;③围压监测,岩心夹持器围压通过步进电机控制,仪器能够根据设定值自动控制并监测压力,实时显示在人机交互界面上;④仪器工作压力监测,泥浆循环的工作压力由气源调节给定,同时受泥浆温度的影响,软件仪器自动检测压力参数;⑤动滤失量计量,钻井液对岩心的损害是否已经完成,主要是看动滤失速率,当损害已充分时,动滤失速率曲线上升趋于平衡,不再变化或变化微小,说明钻井液对岩心的动态损害实验已经完成,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50min,滤纸的动静滤失速率道理也是一样。

1.3.2 软件部分

该“评价系统”控制软件的人机交互、数据处理等功能由PC机完成,借助PC机强大的绘图、数据处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实时性好、稳定性强、界面直观、使用方便的操作管理平台。用户可通过计算机软件非常清晰地掌握整个仪器运行的情况,可方便、及时地对实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友好、便捷的人机交互全中文界面及数据处理环境,同时实现数据的存储,实验曲线的绘制,数据报表的输出和历史数据的查询等功能,其中包括流体通过岩心的孔隙体积倍数,岩心各段的渗透率、渗透率损害率、渗透率恢复率、钻井液与完井液通过岩心时的动滤失速率等实验参数,并且由计算机直接打印出实验数据报表,“评价系统”控制软件的人机交互主界面见图2所示。

1.4 主要技术指标

该“评价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下:(1)钻井液与完井液污染压力:0~10MPa,测量岩心渗透率流动压力最大可达60MPa;(2)工作温度:室温~150℃(最大可达230℃);(3)岩心端面流体线速度:0~1.8m/s;(4)实验岩心规格:人造或天然储层岩心,其尺寸为φ25×25-90;(5)测压精度:±2‰;(6)钻井液用量:2~3L;(7)渗透率测量范围:(1~5000)×10-3μm2;(8)电源:220V,50Hz(要求使用稳压电源)。

与其他油气层损害评价实验装置相比,该“评价系统”无论在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方面,还是在岩心的渗透率测量范围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不难看出,它适用于各种渗透性储层,以及出现异常高压或异常低压的储层,还适用于在井底温度超过150℃的深井中应用。

2 实验参数及计算方法

2.1 V返的计算

在钻井过程中,钻杆和钻铤处的环空返速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式中:Q为钻井现场泥浆泵排量(L/s);D1,R分别为钻头直径和半径(in);D2,r分别为钻杆或钻铤的直径和半径(in);

为泥浆在环空处的上返速度(m/s)。

岩心端面处剪切速率的大小通过使用变频器调节泥浆泵的转速来实现,选择合理排量的泥浆泵就可以任意模拟钻井现场泥浆泵的排量。在钻井过程中,根据泥浆环空水力学计算结果,当钻杆或钻铤处环形空间泥浆的上返速度

推荐值为0.5~0.6m/s时,才能形成平板型层流,从而满足钻井工艺的要求[4]。

2.2 岩心动滤失速率的计算

根据钻井液动滤失方程,钻井液或完井液通过岩心时的动滤失速率可使用下式计算: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式中:fd为动滤失速率(mL/cm2·min);Δθ为Δt时间内的动滤失量(mL);Δt为渗滤时间(s);A为岩心端面渗滤面积(cm2)。

2.3 动态污染损害前后岩心各段渗透率的计算

在一定压差的作用下,流体可在多孔介质中发生渗流。一般情况下,其流动规律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因此,在动态污染前后,岩心各段渗透率参数的计算可通过应用达西定律公式来实现。由于是多点测试,可以将达西定律公式写成:

3 实施效果

该项目技术产品已在江汉、江苏、大庆、大港、吉林、中原、南方勘探公司、克拉玛依、塔里木等各油田单位推广了五十多台套,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使用效果良好,它可以测量出岩心沿长度方向的非均质性,并能判断同一岩心在受钻井、完井液损害前后各段渗透率和损害深度程度,也可评价各种增产措施的效果,优选钻井、完井液体系配方、优化增产措施,达到保护油气层的目的,并认识了油气层特性,提高了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率。上述各油田通过该“评价系统”筛选出的优质钻井、完井液,起到了保护油气层的效果,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油气井产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保护油气层技术研究和油气田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还使得其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其实验研究结果对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方案的科学决策、油气田的发现、提高油气井产量、延长油田的开发周期以及保护油气层领域的科学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评价新方法以及相关技术产品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填补了我国在相关实验技术领域装备制造上的空白,具有同类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淑廉等.JHDS-高温高压动失水仪的研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J],1988,10(1):32~35.

[2]余维初,李淑廉等.渗透率梯度测试仪的研制.石油钻采工艺[J],1995,17(5):82~86.

[3]樊世忠.《油气层保护与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4]Bourgoyne A T,et al.,Applied Drilling Engineering.SPE Textbook,1991.

[5]岩石物性渗数测试装置CN2188205Y全文1995.1.25.

[6]一种岩心物性能自动检测装置CN2342371Y,1999.10.6.

[7]Joseph Shen J S,Brea,Calif Automated Steady State Relative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 System US4773254M1988.9~27.

[8]Appar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relative permeability and capillary pressure of porous rock.US5297420,1994.3~29.

气测渗透率仪器实验为何进行克氏校正?

由于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对于同一岩样,用不同气体测定的结果是不同的,使用同一种气体,在不同的平均压力下,测得的结果也不同,而且渗透率越低,,气测渗透率的由不同岩心的气测渗透率与天然气平均压力倒则克氏渗透率越小 。

松软煤层钻进用可降解钻井液的试验研究

蔡记华1 谷穗2 乌效鸣1 刘浩1 陈宇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2031、41072111)。

作者简介:蔡记华,1978年生,男,湖北浠水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钻井液与储层保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电话:027-67883142,E-mail:catchercai@126.com。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城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0)

摘要:松软煤层中的钻进护孔技术是目前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论文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可降解钻井液的护孔作用机理和生物降解作用机理,并通过流变性测试、滤饼清除实验和煤岩气体渗透率测试等方法对其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可降解钻井液的降解性能人为可控,能适合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生物酶降解加盐酸酸化的双重解堵措施可有效地清除可降解钻井液对煤层气储层的伤害,并能恢复甚至提高煤岩气体渗透率(增幅在15.47%~38.92%之间)。研究成果可以解决松软煤层瓦斯抽采孔钻进工作中护孔与储层保护的矛盾问题,也可为煤层气垂直井、水平井和分支井的钻井工艺优化与产能提高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关键词:松软煤层 瓦斯抽采 可降解钻井液 护孔 储层保护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egradable Drilling Fluid for Drilling in Unconsolidated and Soft Coal Seam

CAI Jihua1, GU Sui2, WU Xiaoming1, LIU Hao1, CHEN Yu1

(1.Engineering Facult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2.Jiangcheng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200, China)

Abstract: Technologies needed to stabilize the wellbore are among the most urgent problems that require be- ing resolved in the drainage and exploitation of coalmine methane (CMM) from unconsolidated and soft coal seams.In the first, the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e borehole maintaining and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s of degradable drilling fluid.Then systematical study on its performance were carried out by utilizing rheology tests, mud cake remove tests and coal rock gas permeability tests.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degrad- able drilling fluid were controllable and it was fit for the coalmine operation environment.Furthermore, complex unplugging technologies employing enzymatic degradation plus acidification by HCl was effective in removing the damage caused by mud cakes of degradable drilling fluid and resuming the gas permeability of coal rock or even en- hance it by a ratio between 15.47% and 38.92%.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is paper can help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borehole maintaining and reservoir protection, and also offer powerful theoretical and techni- cal foundation for drilling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enhancement in vertical, horizontal and multi-lateral drilling for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Keywords: unconsolidated and soft coal sea; coalmine methane drainage and exploitation; degradable drill-ing fluid; borehole maintain; reservoir protection.

1 可降解钻井液的提出

根据抽采对象的不同,可将煤矿瓦斯抽采分为本煤层瓦斯抽采、邻近层瓦斯抽采和采空区瓦斯抽采[1]。由于我国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成煤时代多,煤矿区分布广,煤储层特征差异大。简单起见,可划分为正常煤体结构的硬煤层和构造发育的松软煤层两种典型类型。对于松软煤层,由于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松软、机械强度低等原因,采用清水或空气等常规排粉钻进方式时易出现塌孔、卡钻或喷孔等问题,打钻成孔困难,瓦斯抽采效率低。松软煤层的煤层气开发是我国煤层气产业化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2~4],在此类煤层中钻进护孔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5~6]。

为达到较好的护孔效果,通常在钻井液中添加纤维素、胍尔胶和生物聚合物等聚合物。纤维素和胍尔胶等起到增粘、降低摩阻和润滑作用以保持井壁稳定,而生物聚合物可以增强钻井液在水平井段内的岩屑悬浮能力。尽管这类钻井液对储层的伤害比传统泥浆要小,但还是会在井壁上形成了低渗透的滤饼。滤饼的不充分降解会极大地影响井壁的流动能力,结果是显著降低生产井的产量。因此,特别是在松散地层和高渗透性地层中,必须清除渗滤到地层中的钻井液以及沉积在井壁上的滤饼,以实现产量最大化。

近年来,针对松散地(储)层钻进中护孔和储层保护的矛盾,我们提出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可降解钻井液的研究思路[7~11]:在钻进时能保持孔壁稳定,而在钻进工作结束后,钻井液能在生物酶和无机酸作用下实现降解、粘度下降,先前形成的滤饼破除、产层流体的流动性增强、恢复地下流体资源解吸扩散通道,达到提高地下流体资源产量效果的目的。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在理论上分析了松散煤层钻进用可降解钻井液的护孔作用机理和生物降解作用机理,并通过流变性测试、滤饼清除实验和煤岩气体渗透率测试等方法对可降解钻井液的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

2 可降解钻井液的作用机理

2.1 可降解钻井液的护孔作用机理

可降解钻井液主剂由粘土稳定剂(如KCl)、水溶型或酸溶型架桥粒子/加重剂(一般为细粒CaCO3或无机盐)、降滤失剂(主要是天然植物胶如淀粉或纤维素或胍尔胶)、流型调节剂(如生物聚合物XC)等组成,这些处理剂共同起到增粘和降低摩阻作用;当钻进结束后,加入能降解各种聚合物的生物酶破胶剂[12~15]和能溶解细粒CaCO3无机酸(通常是15%的HCl[12,14])或有机酸[13,16]来清除聚合物滤饼(主要由聚合物和CaCO3组成)对储层渗透性的伤害。下面分别阐述各种处理剂的作用机理。

(1)粘土稳定剂可以用来抑制煤岩中粘土矿物遇水后膨胀;

(2)水溶型或酸溶型架桥粒子可以在煤岩表面的孔隙或裂隙孔喉处形成架桥,起到防止钻孔漏失的目的,同时CaCO3或无机盐也可以适当增加钻井液的密度,起到平衡地层压力的作用;

(3)天然植物胶大分子物质相互桥接,滤余后附在孔壁上形成隔膜。这些隔膜薄而坚韧,渗透性极低,可以阻碍自由水继续向煤层渗漏(图1)。同时,这类聚合物钻井液具有良好的包被抑制性,能有效地抑制钻屑分散。另外,这类具有强亲水基团的长链环式高分子化合物易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具有较高粘度,可以增强钻孔孔壁表面松散煤粒之间的胶结力,起到加固松软煤层孔壁的效果;

图1 Na-CMC在粘土颗粒上的吸附方式

(4)生物聚合物XC是一种优良的流型调节剂,用它处理的钻井液在高剪切速率下的极限粘度很低,有利于提高机械钻速;而在环形空间的低剪切速率下又具有较高的粘度,并有利于形成平板形层流,可增强钻井液在近水平煤层钻孔中的携岩效果。

2.2 可降解钻井液的生物降解作用机理

所谓降解,是指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或生物因素等的作用下聚合物分子量降低的过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聚合物降解可分为热降解、机械降解、光化学降解、辐射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及化学降解等不同的引发方式[17]。下面以胍尔胶为例,阐述生物酶降解聚合物的作用机理。

胍尔胶属于半乳甘露聚糖类,所用胍尔胶分子主链由β-1,4糖甙键将D-甘露糖单元连接而成,D-半乳糖取代基通过α-1,6糖甙键接在甘露糖主链上,沿甘露糖主链随机分布,半乳糖与甘露糖单元之比约为1:1.6。半乳甘露聚糖特异复合酶可有效地水解半乳甘露聚糖,它由两种O键水解酶组合而成,两种酶的降解机理如图2所示。

第一种O键水解酶是α-半乳糖甙酶(蜜二糖酶),专门作用于半乳糖取代基,可用来水解末端的非还原性α-D-半乳糖甙键。第二种O键水解酶过去常用来分解胍尔胶分子,在此专门作用于甘露糖主链,这种水解酶被称作β-1,4甘露聚糖环内水解酶,可随机水解β-1,4-D-甘露糖甙键[18]。

后续室内实验采用的酶制剂是几种生物酶的复配物。特种酶1号(SE-1)以纤维素甙键特异酶和半乳甘露聚糖特异复合酶为主,特种酶2号(SE-2)和特种酶4号(SE-4)以半乳甘露聚糖特异复合酶为主。

图2 胍尔胶糖甙键特异酶的降解机理

图3 胍尔胶钻井液的降粘曲线

3 可降解钻井液的室内试验

3.1 降粘效果评价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生物酶降解聚合物的室内实验,以钻井液流变参数为主要评价指标,用几种特种酶来降解单一聚合物或复配聚合物。将生物酶分别加入单一聚合物和复合聚合物中,研究生物酶对这些可降解钻井液的降粘效果,将表观粘度(AV)、塑性粘度(PV)和动切力(YP)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绘制成曲线如图3~图5所示。

3.1.1 单一聚合物钻井液

从图3可以看出,在特种酶SE-1的作用下,在48.5h之内,质量浓度为0.5%的胍尔胶钻井液的表观粘度从23.5mPa·s降低到5mPa·s。塑性粘度和动切力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

由图4可以看出,在特种酶SE-1的作用下,在48.5h之内,质量浓度为0.75%的羧甲基纤维素钻井液的表观粘度从20.5mPa·s降低到6mPa·s。

由于特种生物酶SE-1同时含有纤维素甙键特异酶和半乳甘露聚糖特异复合酶,它对胍尔胶和羧甲基纤维素均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3.1.2 复配聚合物

从图5可以看出,在特种酶SE-2的作用下,在46h之内,由质量浓度为0.3%羧甲基纤维素和0.2%胍尔胶组成的复合聚合物钻井液的表观粘度从25.5mPa·s降低到5mPa·s。随着时间的变化,塑性粘度和动切力也按类似的规律下降。

由图3~图5可以看出,在生物酶作用下,聚合物能实现有效的降解,聚合物大分子逐渐断链变成小分子,钻井液粘度降低,在煤储层中的流动性增强,从而恢复煤层气解吸释放的通道。

图4 羧甲基纤维素钻井液的降粘曲线

图5 复配聚合物钻井液的降粘曲线

3.2 滤饼清除实验

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可降解钻井液滤饼在生物酶破胶剂(和无机酸)的作用下滤饼表面的变化情况、考察滤饼的解堵效果(结果分别如图6~图7所示)。可降解钻井液的配方如下:

配方1:400ml水+2.6gCMC+4gDFD+4.8gCaCO3+NH4HCl(调节pH),先后采用0.00625%的SE-4溶液和5%HCl浸泡滤饼。

配方2:400ml水+1.6gCMC+8g膨润土,采用0.04%JBR溶液浸泡滤饼。

配方1的滤饼清除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单独使用生物酶SE-4只能清除该套体系中的CMC(图6-b),而对CaCO3等影响不大。当用5%HCl浸泡2h后,滤饼变得非常薄,说明CaCO3已与HCl充分反应[1]。

图6 滤饼的外观变化图

按照配方2所配制钻井液的滤饼清除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由于这种配方中只有CMC这种聚合物,在用JBR溶液浸泡5h后,可降解钻井液的滤饼已基本降解完全。

图7 JBR作用下可降解钻井液(配方4)滤饼清除情况

3.3 煤岩气体渗透率测试

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煤层的渗透率,获得较高的瓦斯抽放量。因此,渗透性的恢复对于可降解钻井液而言是一个更加直接的衡量指标。采用JHGP智能气体渗透率和JHLS智能岩心流动实验仪对可降解钻井液进行渗透性恢复实验,实验步骤详见参考文献[11]。

煤岩气体渗透率测试结果(表1)表明:晋-3煤样经过“污染—生物酶降解—酸化”三个阶段,其渗透率表现出“下降—上升—上升”的趋势,而且经过生物酶降解和酸化(也包括之前的加热处理)之后,煤岩的气体渗透率甚至超过了污染前的气体渗透率(如图8所示,推测盐酸亦与煤岩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发生反应,增大了煤岩孔隙裂隙),这也证实了“生物酶降解—酸化处理”的综合解堵工艺是有效的,有利于提高煤层气藏的采收率。

表1 煤岩气体渗透率

注:(1)下游压力(出口压力)为0.1MPa(即1个大气压);(2)△K=(K4-K1)*100/K1。

图8 不同处理阶段煤岩平均气体渗透率变化情况

4 结论

论文在理论上分析了可降解钻井液的护孔作用机理和生物降解作用机理,并通过流变性评价、滤饼清除实验和煤岩气体渗透率测试等实验手段对可降解钻井液进行了综合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可降解钻井液的降解性能人为可控,能适合煤矿井下作业环境;

(2)生物酶降解加盐酸酸化的双重解堵措施可有效地清除可降解钻井液对煤层气储层的伤害,并能恢复甚至提高煤岩气体渗透率(增幅在15.47%~38.92%之间);

(3)研究成果可以解决松软煤层瓦斯抽采孔钻进工作中护孔与储层保护的矛盾问题,也可为煤层气垂直井、水平井和分支井的钻井工艺优化与产能提高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兆丰,刘军.2005.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煤矿安全,36(3),29~33

[2]苏现波,王丽萍.2001.中国煤层气产业化的机遇、挑战与对策[C].瓦斯地质新进展,222

[3]饶孟余,杨陆武,冯三利等.2005.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J].特种油气藏,12(4),2

[4]袁亮.2007.淮南矿区煤矿先抽后采的瓦斯治本技术[J].中国煤炭.33(5),5~7

[5]张群.2007.关于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煤炭,33(11),9~11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R]

[7]蔡记华,乌效鸣,潘献义等.2004.暂堵型钻井液的试验研究.地质科技情报[J],23(3):97~100

[8]蔡记华,乌效鸣,刘世锋.2004.自动降解钻井液在水井钻进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32(5):52~54

[9] Jihua Cai, Xiaoming Wu, Sui Gu.2009.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ly safe temporarily plugging drilling fluid in water well drilling [C] .SPE 122437

[10] 蔡记华, 乌效鸣, 谷穗等.2010. 煤层气水平井可生物降解钻井液流变性研究 [J]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5): 126~130

[11] 蔡记华,刘浩, 陈宇等.煤层气水平井可降解钻井液体系研究 [J] .煤炭学报, 已录用

[12] Beall, Brian B., Tjon-Joe-Pin, Robert, Brannon, et al.1997.Field experience validates effectiveness of drill-in fluid cleanup system [C] .SPE 38570

[13] Frederick O.Stanley, Phil Rae, Juan C.Troncoso.1999.Single step enzyme treatment enhances production capacity on horizontal wells [C] .SPE 52818

[14] K.P.O' Driscoll, N.M.Amin, I.Y.Tantawi.2000.New treatment for removal of mud-polymer damage in multilateral wells drilled using starch-based fluids [J] .SPE Drilling Completion, 15 (3): 167~176

[15] Hylke Simonides, Gerhard Schuringa, Ali Ghalambor.2002.Role of starch in designing non-damaging completion and drilling fluids [C] .SPE 73768

[16] R. C.Burton, R. M.Hodge, Ian Wattie, Jane Tomkinson. 2000.Field test of a novel drill-in fluid clean-up technique[C] .SPE 58740

[17] [德] W.施纳贝尔.1998.聚合物降解原理及应用 [M] .科学出版社, 180~187

[18]李明志,刘新全,汤志胜等.2002.聚合物降解产物伤害与糖甙键特异酶破胶技术 [J].油田化学, 19(1), 89~92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