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泄露个人信息,会不会损失什么_扫码泄露信息安全吗

hacker|
183

扫码骗局越来越多、赶快看一下,提醒你的朋友和家人吧

扫码授权的模式潜藏着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由此引发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涉及二维码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是扫描后打开钓鱼网站,诱导用户填写账号密码,盗走个人信息和钱财;二是打开恶意下载网页,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加上二维码监管领域的法律空白,导致很多二维码应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更谈不上标准统一、识别统一、监管统一。

黑白方寸之间,蕴含无数信息。未来,兼具互联网和物联网双重属性的二维码作为物品精确管理的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使用场景。

护航二维码安全,必须多管齐下。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二维码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及指导意见,将二维码的使用和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其次,行业内部要加快推进二维码注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

普及应用,建成“自主、安全、规范、可控”的二维码产业体系,推进二维码注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普及应用。再次,相关企业在管理上应加强同安全厂商合作,提升对恶意 链接 的识别能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最后,消费者应时刻绷紧风险意识这根弦,特别是面对“扫码中奖”“扫码领红包”等诱惑,更应保持“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警惕。

支付宝扫码会泄露个人信息么?比如姓名,电话什么的

支付宝扫码不会泄露个人信息。2019年2月2日,支付宝成为首批获得国家认证的企业。支付宝针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体系已达到国家最严格的标准。

如果支付宝扫码后,就跳转到别的网站,或者要求填写用户个人信息、点击别的链接甚至还要下载其他程序,就必须提高警惕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是遭遇了二维码藏毒诈骗,伪装成红包的二维码很可能被植入了病毒程序。最好直接终止,不要进行任何操作。

扩展资料:

支付宝扫码注意事项

1、一定要看清楚二维码,再扫码,有的二维码是假的,如果一旦搞错,就有可能上当受骗。

2、有些宣传拉广告的商家,扫了二维码,还要填写个人信息,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一定要注意。

3、有些二维码有可能带病毒,一旦扫描安装,自己的钱财,就有可能存在风险,所以不明真相的二维码,千万不要随便乱扫。

4、在用手机进行扫码支付的时候,最好索取消费记录和消费凭证,以免引起争议,在超市购物的时候要使用商用账户,最好不要使用店家的个人账户。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扫码被改密码是骗人?支付宝回应:你敢扫,我敢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支付宝

健康码会泄露个人信息吗健康码会泄露隐私吗?

我们都知道,为了更好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全国各地否开始推行健康码,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情况申请健康码,并且只有绿码在可以通行。那么健康码会不会泄露个人信息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健康码会泄露个人信息吗

国家相关机构会采取多个措施保护个人信息,一般是不会导致隐私泄露的。

3月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鼓励各省加强自身的防控,推动省际间互信互利,为复工复产的群众提供便利。同时,工信部将严格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措施,防范数据的泄露、滥用等违规行为。

政府应出台规范性文件,确保信息收集有法律依据,同时要规定好隐私的保护和使用方法,政府部门、公安部门等要加强配合,把自我填写的数据和国家控制的数据结合起来。

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惩戒机制,增加投诉、检举渠道;加大普法宣传,增强公众的法律维权意识;相关平台要提高科技水平,加大对公民信息的保护力度,从源头杜绝个人信息泄露。

健康码如何避免隐私泄露

用户的个人数据泄露、虚拟财产盗窃、病毒入侵、数据倒卖、电信诈骗等事件的频频发生,给用户造成了巨大损失。此时,“健康码”涉及到数亿用户的个人隐私,其所承载的信息数据详细、真实,要守住“健康码”的信息安全,防范其被非法利用,需把好“三道关”。

其一,“健康码”数据采集要合乎规范、妥善保管。疫情期间收集用户信息数据主要是用于防疫,为了辨识用户的健康状况、行程轨迹等,此类信息属于用户的个人隐私,只能由政府采集,或指定的平台代为采集,限制信息采集范围,遵循最小化采集方案。并按照网络安全法规,对信息数据进行严格保管,防范泄露、盗窃风险。

其二,“健康码”数据要有使用范围和期限。“健康码”使用便捷,扫码即可获知用户健康情况。但现在各地针对“健康码”的使用,并未统一标准,存在被滥用、盗用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统一使用标准,仅限于需要查询用户健康状况的公共场合、复工复产等领域,才能使用“健康码”。同时,要设定“健康码”数据的使用期限,在疫情过后即对数据进行封存、销毁,避免数据被超期使用。

其三,“健康码”需保障用户的知情权。目前各地推广“健康码”时,均采取了强制性措施,用户为配合防控工作,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数据采集规则和使用规则,这就给“健康码”留下了侵权隐忧。因此,需要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明确告知“健康码”的信息数据采集范围、使用规范、期限等,并做出合理的信息公开,避免暴露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使得用户能够放心使用“健康码”。

守好“健康码”使用的三道关卡,防范好其背后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才会让广大用户放心,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在防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对于健康码的个人信息保护建议

目前,健康码的相关标准尚未统一,正在不断摸索和完善过程中,开发、使用、管理各种“健康码”“畅行码”时,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有以下初步建议供参考:

1、个人信息不应以明文形式直接编码在健康码中,个人敏感信息不宜仅采取简单转码等形式直接编码在健康码中。

2、生成健康码需遵循告知同意的基本规则,明确告知用户生成健康码时需要直接采集以及间接获取用户的哪些个人信息,健康码被扫码时会提取用户的哪些信息,并征得用户的明示同意。

3、健康码生成原理需清晰可解释,仅采集、获取生成健康码所需的必要信息。

4、在相关应用程序界面对健康码的功能机制、建议使用范围进行充分阐述,避免出现误用、混用等情况。

5、应采取技术措施(如加密、校验、访问控制等)防止健康码信息被未授权的扫码客户端访问,扫码后显示的内容可对个人敏感信息去标识化后再显示。

6、未经本人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应公开披露其健康码信息。

7、应采取技术措施保证扫码客户端只能对健康码数据可查可用,但不能保存、导出,经有权部门认可的情形除外。

8、设定健康码的有效期,在有效期结束或主动停止使用健康码后,及时删除或依法妥善处置其关联的个人信息。

9、针对不具备客观条件等原因(如无手机、无近期数据等)无法提供健康码的人员,以及用户对健康码显示结果存在质疑的情形,尽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10、尽可能避免自建健康码相关系统,而是选用由疫情防控有关部门发布的通用健康码系统,以保证安全性和兼容性。

11、作为健康码的技术服务和支撑的企业、机构,应严格遵循授权机构的相关要求,不应私自留存健康码及其关联个人信息,或更改其使用目的。

建议用户在使用健康码服务时,应当仔细阅读注册健康码时的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不要把自己的健康码在公开渠道随意分享。发现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可向相关部门台举报。

如何加强监管和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基于相关法律和事态发展趋势,为尊重和保护包括个人知情权在内的相关权利,消除人们的隐私焦虑,提出以下三条参考建议:

1、国家应加快制定推行相关技术标准,统一规范数据采集、使用和共享,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防范数据泄露,对相关标准文件及时予以公示;

2、各健康码运营机构应完善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等,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同时合法合规地使用数据,避免数据滥用;

3、疫情解除之后,应建立数据的删除机制,如确实需继续使用相关数据的,应明确数据使用的目的并获得公民授权。

扫码点餐是否会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9月3日,2022北京餐饮品牌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北京烹饪协会、北商研究院联合出品《2022北京餐饮业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洞悉北京餐饮业发展走向。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8月,在受访的消费者中,有近半数消费者希望线下餐饮服务能改进“信息安全”问题。扫码点餐几乎成为餐厅的标配。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是数字化升级的重要表现,但消费者对于部分餐厅强制扫码点餐以及扫码后强制关注和上传个人信息的操作产生不满,尤其担心信息泄露。

报告:改进信息安全问题占比高

《报告》显示,在“目前北京线下餐饮服务还能从哪些方面改进”一栏中,性价比、信息安全、品类丰富度、上菜速度问题排在前列。其中,46.22%的消费者希望北京线下餐饮服务在信息安全上能够进一步优化。

之所以线下就餐能与信息安全有联系,“扫码点餐”的点餐形式是主要原因。从不少餐厅内可以看到,桌子上会贴有扫码点餐的标识,消费者仅需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通过线上下单。

不过,这种便捷的形式引发了一定争议。北京商报记在采访多名消费者后了解到,目前部分消费者会遇到扫码后需要关注餐厅公众号,或者上传昵称、生日、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方能进入点餐页面的情况,有消费者认为这种操作存在一定信息安全隐患。

“现在很多餐厅进入扫码点餐页面后,需要关注公众号或者注册会员上传信息后才能点餐。”一位“90后”消费者告诉记者,一方面这种信息上传是否会被泄露表示疑惑,另外,关注后不主动删除,商家会一直推送相关广告。

另外,还有一部分消费者遇到“强制”扫码点餐的情况。在采访过程中有消费者介绍,在小两口烧烤东北菜、南洋茶室等餐厅就餐时,向服务员要菜单被告知没有纸质菜单,只能扫码点餐。

商家:数字化升级是初衷

面对消费端对于信息安全的疑惑和反馈,北京商报记者也采访了多家餐饮企业负责人,对于他们而言,企业的初衷仅是为了提升运营效率和消费体验。

《报告》显示,随着数智化的发展、消费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开始加入数字化的行列。无论是扫码点餐、送餐机器人还是AI菜品分析系统等,看似是讨巧之举实则是餐饮企业向数字化时代奋力前行的有力证据。数据显示,仅#成本暴涨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话题阅读量就达到了92.4万。

一位餐饮品牌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线上点餐进一步通过数字化运营降低成本,也是餐饮企业收集用户数据的重要入口。通过数据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为企业在产品线调整上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提升消费体验。而说起“强制”提供个人信息上,上述品牌负责人解释称:现在提供扫码点餐技术的第三方平台可以设置选项,哪怕不关注或者提交信息也可以顺利点餐。

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关于线下点餐存在信息安全问题的症结在于提供的信息是否备受保护。一方面,上传个人信息后这些信息是否被泄露,另一方面,“入网式”线下就餐总归会留痕,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而这些疑惑是行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去落实的问题。

中消协曾发文称,一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要求现场就餐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借此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经营者可以使用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但首先应做到依法合规、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

律师:不能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

关于目前很多餐饮商家要求顾客扫码点餐,在扫码点餐过程中会收集消费者微信昵称、位置信息和头像等信息,有的甚至会收集手机号、生日、通讯录等信息。对此,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莉认为,按照大众传统消费的习惯,完全可以通过口述点餐的方式在不提供任何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完成消费。

李莉强调,扫码点餐方式中需要顾客授权的微信昵称、位置信息、性别、头像、手机号、生日、通讯录等均为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且消费者面临不授权提供以上信息无法点餐消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完成授权同意。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的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所以如果商家的扫描点餐设置有消费者不授权提供相关信息即无法完成点餐的情况,而使得消费者不得不授权同意提供了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则商家为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不符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的规定。

李莉建议,餐饮商家不能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对于已经获得的个人信息,商家不得泄露或者篡改;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商家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

李莉进一步强调,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于消费者来说,外出就餐可以对商家的扫码点餐要求说不,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北京商报记者 郭缤璐 张天元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