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类信息化武器 防御类信息化武器_网络攻防型信息化武器装备

hacker|
168

何为信息化战争形态?

纵观人类军事形态的历史演变,系统地揭示了战争中介系统的革命对战争形态的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建立了信息化战争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一,阐释战争形态的基本要素及其当代战争形态转型的标志,第二,信息化战争形态要素在内的结构及其性质,如信息平台的数字化意蕴,信息结构力的动力学机制,“虚拟-现实”二元作战空间、“控制-进攻-防御”三维军事运动等,第三,阐述我军应对世界新军事新革命及其战争形态转型的措施,提出“隔代跨越”的战略构思,把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锁定在“介观化军事革命”。

一是数字化军队的出现;二是天军的出现;三是信息化战场的出现;四是新的作战理论的出现;五是智能兵器的出现。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大量的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在局部地区进行的,目的手段规模均较有限的战争。作战力量数字化集成化,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武器系统信息化指挥自动化,实时化,一体化信息战场全维化,网络化作战方式多样化毁灭性武器的高技术化(1)战争空间急剧拓展信息化战争是高度立体化战争,即战争不仅在地面水面,水下进行,而且,向外层空间扩展。(2)战争进程明显加快以往战争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而信息化战争,节奏明显加快,进程大大缩短。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武器装备的能量释放的速度加快,杀伤力在增加;高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军队的机动能力,打击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单位时间作战效能明显增强;此外高技术武器装备造价昂贵,迫使进程加快。(3)作战力量多元一体 作战力量的大小,不再以数量的多少,作战能力的强弱和人员,武器数量决定,高技术的武器装备只有同高素质的战斗人员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其次,多兵种的有机结合。(4)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战争具有明显的精确化趋势。(5)指挥控制智能化程度高(6)战争耗资巨大高新技术装备造价昂贵。高技术武器使用空前频繁。(7)信息优势成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的战争形势。

硬杀伤型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主要指什么

硬杀伤型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主要指精确制导武器,各种信息化作战平台。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指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具备信息探测、传输、处理、控制、制导、对抗等功能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软杀伤型信息武器装备(信息战武器装备)、硬杀伤型武器装备(信息化弹药)和新概念武器等。

关于信息化战争中的精确打击

斩 首

斩首理论最早源于美国空军沃特上校的五环理论。在沃特上校的五环模型中,由内向外,把人的大脑作为第一环,认为人的战略中心是大脑,大脑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大脑、眼睛、耳朵和神经系统,即便是有完好的躯体,也只能是个植物人,这样的植物人将不再能够从战略层次运作,因为大脑负责集成和指导人体器官和神经网络。它相当于敌人的指挥机构,只要把它破坏掉,敌人这个大系统就会停止运转。破坏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战斗毁伤,也可以通过信息战瘫痪。把人的心脏、肝脏和肺比作第二环,它相当于淡水、食物、电力和石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把人的骨头、血管和肌肉比作第三环,它相当于铁路、桥梁、公路、港口、机场等运送货物、传递信息或提供支援的基础设施。把人体内数千万个用来传送食物和氧气的细胞比作第四环,它相当于人类群体,目标众多,难以消灭。过多地毁灭和杀伤敌国人员并不一定造成士气的低落,相反,可能将激发民族义愤,反而使士气高涨。把白血球等人体保护细胞比作第五环,它相当于武装力量。

五环的关系是: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构成自己独特的系统,最终由大脑统一指挥和运转,所以人体是一个由许多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大脑是不可替代的,心脏、骨头等都是可以替代的。大脑损坏之后人体将失去作为人类的价值,但人体的其他部位失去之后,人仍然享受人类的尊严,仍然能够进行某些正常的思维或战略活动。

五环模型的特点:一是第一环位于核心,目标虽少但地位最重要,越往外环扩展,目标数量越多,重要性越差;二是已往的战争更多的是攻击最外围的两个环,即第五环和第四环,即打击人员和军队;三是未来战争将主要打击内环及核心环,即打击敌人的指挥机构、有机必需品和基础设施。摧毁指挥机构就像是动脑外科手术,使敌人的大脑失去作用;摧毁有机必需品,使敌人缺乏后勤供应和补给而失去作战持续能力;摧毁基础设施将使敌人断绝物质流和信息流,失去所有战争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外面那两个环不摧毁也没有多大作战能力。

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对伊军发动攻击的,先摧毁了伊军指挥机构和地面防空系统,再摧毁其电力、能源、通信、桥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最后才与伊军作战部队开始地面作战,摧毁其人员和军队。科索沃战争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南联盟军队基本上没有重大毁伤,北约就结束了战争。

通过摧毁核心环而不需要对外围各环进行打击就能快速达成战争目的,必然节省大量兵力兵器,而且也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获取主动,这便是美军“斩首行动”的理论依据。美军认为,如果在战争一开始,就把45枚导弹和4枚激光制导炸弹扔在萨达姆的身边并将其炸死,必将发挥巨大的战略效能,而同样数量的导弹和炸弹,如果扔在巴格达市中心或城市外围的伊军防御阵地上,无论造成多大的摧毁效应,都不可能对其政权构成震慑。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主要是针对敌方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而1986年的美利冲突、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是直接针对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精确打击,这样的打击体现了打敌要害、直接致敌于死地的战略思想。

震 慑

震慑的本意是震撼与威慑,其核心是不战而胜,起源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理论。威慑的基础是实力,只有通过强大的实力和实战震慑,才能迫使对方不战而降。震慑依赖于瘫痪,瘫痪源于信息战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合理使用。震慑理论首次运用于科索沃战争,继而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全面实验。

从伊拉克战争经验来看,震慑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战略行动,有效震慑的原则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重视软震慑力量的综合运用。软震慑主要是瞄准敌人的心理防线和认知体系进行攻击,无论使用什么方式,只要让敌人产生错觉,在认识上出现混乱,战争之前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突然感觉到都是错误的,都是上当受骗的,这样就会达到不战而胜的效能。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不战而降,伊拉克政府高官的临战出逃,伊拉克军队后期的不抵抗行动等等都是出于软震慑的效应。

二是软震慑必须有硬震慑的配合。软震慑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心理战,可以是舆论战,也可以是法律战,当然还可以使用美元或物质利诱来进行作战。这些方式如果没有火力的硬杀伤作为补充和呼应,将不会发挥应有的效能。所以,软硬震慑方式必须交相呼应,正面战场与隐蔽战场必须相互配合,谈与打要相辅相成,不能完全依赖于和谈,和谈是打的结果,只有把敌人打痛、打狠、打伤、打败才能取得和谈的效果。当然,在硬杀伤作战的同时,必须边打边看,不能死打硬拼,如果杀伤破坏过度,尤其是给对方造成过度的附带损伤,可能将造成相反的效果,致使对方转入死打硬拼和坚决不和谈的严重后果。硬杀伤最好是精确打击,精确打击必须要尽量降低附带损伤,这样在外交、舆论及和谈等方面都会留有回旋余地。

软震慑手段的运用,要侧重于心战震慑,包括政治战、外交战、心理战和信息战。这体现了心战为上,兵战次之的战略思维。软震慑主要通过三个层面进行:一是通过媒体战来实施心理震慑。主要方法是千方百计地诋毁对方领导人,使之在人们心中丧失威信甚至达到厌恶的程度,最终号召人民起来推翻现政权,以建立民主自由的新政权。科索沃战争中的米洛舍维奇和伊拉克战争中的萨达姆都有类似的遭遇;二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定向广播妖言惑众。主要方法是大力宣传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巨大威力,渲染战争中取得的战果,宣扬战争的惨烈和血腥,制造战争恐怖景象,使对方畏惧战争从而产生投降、不抵抗的念头。炸弹之母的宣传,51师师长投降的假新闻都体现了这一点;三是通过破坏平民百姓的日常必需品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增大其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心理,以减缓反战压力,促使人民起来推翻现政权,以便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

硬震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使用电子战方式摧毁对方的电磁辐射源,使之成为瞎子、聋子、瘫子,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动状态;二是使用空袭战方式摧毁对方的关键性目标,重拳猛击,打敌重心,始终保持压力,而且边打边看,达不到目标就炸;三是使用地面战方式快速推进,抢占要害目标和地域,甚至采用特种部队渗透、突击队城市穿越等行动,直接构成心理震慑,制造大势已去的态势。

硬震慑手段的运用,侧重于斩首突击、精确打击、地面突袭和特种作战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斩首行动古已有之。信息化战争中的斩首行动反映了三个特点:一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单独列为一个战役阶段和独立的作战样式,说明这种作战行动已经具有战略价值而并非一般的暗杀或袭击作战;二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从信息战意义上的对敌指挥控制系统的瘫痪作战,转为对敌方领导人肉体的杀伤和摧毁,体现了打敌要害、斩草除根的作战目的;三是第一次把斩首行动作为实施震慑效能的重要手段,伊拉克战争表明,这种震慑效果比任何一场战争都显著。就硬震慑手段而言,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主要体现在空中力量综合震慑方面。空中力量成为一个整体概念。能够集成所有军种力量,统一筹划目标攻击体系、空中任务指令、空袭效能评估。空中力量概念,从科索沃战争开始,不仅包括空军力量,而且还囊括了航天卫星,海军舰载飞机、直升机,海基巡航导弹,海军陆战队飞机,陆军直升机、无人机等。所有这些空中力量集成为一体化作战力量之后,就能形成拳头,对敌进行重拳猛击;二是在震慑策略上,强调重拳猛击、保持压力,打敌重心,中心开花,打点震面,敲山震虎,最终达到不战、少战、精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三是在震慑效果上,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共同作用。

综合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共同经验,在战争前期震慑效果都不显著,但随着战争的推进,震慑效果越来越明显。所以,震慑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浓缩,需要始终保持越来越大的空袭压力。此外,震慑效果也与目标选择有关。战争实践表明,对军事目标的打击效果无论多大,都很难取得震慑民心和政权的效果。然而,对关键性、标志性目标的精确打击,尤其是对平民目标及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打击往往能够发挥巨大的震慑效能,且能够迅速瘫痪人民和政府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推翻一个政权、占领一个国家的战略效能。

此外,全纵深震慑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全纵深震慑主要利用洲际战略攻击能力和战区战役攻击能力进行,可以做到全球力量,全球作战。美军虽然兵力分散部署在世界各地,但能够集中战斗力,而且在运动中保持实时信息传递,保证对指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从科索沃战争开始,首次把三种型号的战略轰炸机同时用于常规战争,体现了信息化战争中传统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由核向常规转移的新趋势。对于防御方而言,始终处于全纵深瘫痪、全纵深挨打,防不胜防、躲亦无处躲藏的被动状态,这种震慑效能持续下去,很容易导致心理防线的全面崩溃。处于武器装备劣势的一方,由于无法控制战场、无法控制战局、无法创造战绩,而且在战争中信息不畅、孤立无援、被动挨打,最终导致丧失斗志,弃战而降。

全纵深精确打击

全纵深精确打击能力,主要是指洲际战略攻击能力和战区战役攻击能力。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已经具备了洲际、远程全纵深打击作战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几乎都超出了南联盟雷达视距和防区范围。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全纵深精确打击、并行作战和快速遏制及震慑理论,其精确打击的主要特点是:精确制导武器的远射程使之具备了防区外攻击的能力,从而使非线式、非接触作战成为可能;精确制导武器在射程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情况下,圆概率误差达到几米甚至1米以下的时候,从而使点穴式攻击成为可能;武器装备在实现基本自主或完全自主的情况下,无需人工干预,能够发射后不管,可以自主飞行寻找并摧毁目标,从而使智能化、无人化攻击成为可能。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用于信息攻防的信息武器。非致命杀伤机理的新概念武器和信息武器,作战中没有大量使用,首次使用的武器也不多,基本上还是反辐射导弹、电磁脉冲炸弹等。

二是用于精确打击的自主式武器。完全自主的智能化武器主要投入了三种:战斧-Ⅲ型巡航导弹和AGM—86C空射巡航导弹,杰达姆GPS制导炸弹,捕食者和全球鹰无人机。

三是用于武器携载和机动的信息化作战平台。主要包括三种:隐身作战平台,如B—2战略轰炸机和F—117A战斗机;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作战和支援飞机,如F/A—18舰载战斗/攻击机、F—15E战斗机、E—3B预警机、E—8战场雷达控制飞机、EA—6B电子战飞机、长弓阿帕奇侦察攻击直升机、M1A2主战坦克等;具有一定信息化能力的作战平台,如水面舰艇、战略轰炸机、坦克装甲车辆等。

从这些武器装备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来看,效果都不错,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信息化武器装备虽然能够大大提高作战能力,产生强大的震慑威力,但并没有达成快速遏制、以炸迫降的效果,说明信息化武器装备达成战役目的很容易,但达成战略目的却很难。

信息化武器装备性能再先进,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指导,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新军事变革中美国陆军数字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果,由于作战指导和作战理论的失误,大大限制了信息化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使地面部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所以,在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指挥员的高科技素质和对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操控能力。否则,一到战场就会出现混乱,手里握有非接触作战武器,还要进行接触作战,结果把信息化武器装备扔到一边继续使用传统的枪炮作战,这是非常沉痛的教训。

(摘自《怎样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版,定价:38.00元。社址: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51号,邮编:100010)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